2025年「雙11」熱度驟降 隱藏高增長時代終結的訊號

被譽為中國年度最大購物盛事,同時在商品銷售價值上遠超美國「黑色星期五」的「雙 11」購物節,今年初步數據顯示,儘管總體銷售額創下驚人紀錄,但在經濟成長疲軟的背景下,銷售增速明顯放緩,反映出消費者勒緊荷包、更趨理性的消費趨勢。
數字背後的真相:增速放緩與戰線拉長
根據數據顯示,2025 年「雙 11」全網成交額最終達到 1.69 兆元人民幣 (約 2380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14.2%。然而,這個增幅明顯低於去年的 26.6%。
數字雖然龐大,但其統計方式已發生根本性變化:「雙 11」不再是一天的成交額,而是從 10 月 9 日算起,變成了為期一個月的促銷期間成交總額。這種拉長戰線的做法,恰好說明了平台對於電商增速下滑的焦慮,不得不藉此來掩飾真相。
今年的活動現場,少了持續傳來的戰報、滾動的數字大螢幕,以及過去的視覺盛宴晚會。這反映出「雙 11」的熱度正急速下滑,進入寒冬。
消費模式轉變:低價優勢不再
據多家陸媒分析,「雙 11」優勢的喪失是其冷清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消費者瘋狂下單是因其提供「全年最低價」的巨大優惠。然而,自從拼多多出現後,占據了大部分下沉市場,在價格上擁有優勢,「全年最低價」已不再是雙 11 獨有。
此外,當前大環境對居民收入造成影響,許多人忙著找工作或償還貸款。多數中低收入人群開始精打細算,轉為「能省則省」,不再像以前一樣衝動消費。對於富裕群體而言,也無須等待「雙 11」才消費。
更重要的是,「雙 11」失去了最初的透明與實惠的初心。商家沉迷於先漲價後降價的「玩套路」行為,導致商品的實際價格可能比之前更貴,這直接讓消費者對「雙 11」的信任度持續下滑,不願再繼續買單。
追求實值、聚焦健康
據根據中國消費者研究公司 Syntun 的報告指出,消費者變得「更理性,更願意為真正的價值買單」,展現出「基於需求的階梯式系統」的特徵。此外,消費者也更關注 健康、便利性,以及購買能反映其價值觀的品牌產品。
WPIC Marketing + Technologies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Jacob Cooke 表示,儘管整體成長放緩,但超過 10 家從時尚到健康產品的旗艦線上商店訂單仍比預期高出至少 30%。他指出,這次「雙 11」的數據是第四季度支出趨勢的重要指標,有助於消費品牌制定未來兩個季度的定位。
本次銷售期顯示出不同類別之間成長不均的現象。
• 母嬰類別 表現不佳,排名第九,銷售額約為 611 億元。
• 寵物產品 符合預期,在四個主要電商平台上達到 94 億元的銷售額。
• 去年人氣飆升的針對老年受眾的玩具,今年熱度則有所下降。
整體而言,Cooke 估計今年整體銷售成長率將在「高個位數到低兩位數」之間。這些趨勢凸顯了在經濟放緩時期,消費者對價值、品質和必要性商品的偏好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