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中國機器人公司蜂擁上市!會誕生下一個特斯拉嗎?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中國機器人公司蜂擁上市!會誕生下一個特斯拉嗎?(圖:Shutterstock)
中國機器人公司蜂擁上市!會誕生下一個特斯拉嗎?(圖:Shutterstock)

隨著中國機器人公司不斷上市,大家開始期待這是否會誕生下一個特斯拉 (TSLA-US) 。不過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誰能率先實現盈虧平衡,並建立可複製的商業模式,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贏得市場先機。

在被譽為具身智慧「量產元年」的 2025 年,一場資本的淘金熱正同步上演。估值百億的智元機器人完成股改、宇樹科技開啟上市輔導,十餘家具身智慧企業如過江之鯽般湧向交易所。

同時,京東 (09618-HK) 、騰訊 (00700-HK) 、阿里巴巴 (09988-HK) 等網路巨頭更是透過「買買買」強勢入局,讓賽道的競爭門檻急遽升高。

不過,分析指出,在熱鬧的討論與高漲的情緒之下,真正的現況其實不那麼光鮮。多數明星公司仍深陷虧損,難以擺脫燒錢循環。

其中,大多數明星企業仍深陷虧損泥潭,營收增長伴隨著淨虧損擴大,讓外界質疑,科技股的「濾鏡」能持續多久?這場豪賭將誕生下一個特斯拉,還是淪為一場巨大的泡沫?

財報揭示:光環下的集體虧損焦慮

儘管外部環境「火烈」,但若翻閱這批衝刺 IPO 企業的財務數據,會發現淨虧損是普遍的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極智嘉 (02590-HK) 、雲迹科技、越疆科技、斯坦德機器人、鎂伽科技、臥安機器人、樂動機器人等在內的多家具身智慧企業,在 2024 年仍處於虧損狀態。

即便是已上市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 (09880-HK) ,2024 年營收雖高達 13.05 億元,淨虧損卻仍達 11.24 億元,其上市後股價的「雲霄飛車」行情,也體現了市場的謹慎與波動。

其中,許多企業陷入了營收增長,虧損卻未收窄的困境。例如,鎂伽科技營收在 2022 至 2024 年間從 4.55 億人民幣增至 9.3 億人民幣,但調整前淨虧損始終在 7 至 8 億人民幣的高位徘徊。

而斯坦德機器人 2024 年收益達 2.51 億元,三年累計虧損卻高達 2.73 億元。

分析指出,機器人行業具有高投入、長週期、重技術的特性。其中,高昂的研發費用是導致虧損的重要原因,例如優必選每年研發投入佔營收的 40% 左右,斯坦德機器人也持續保持在 18%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體虧損中,仍有例外。

據報導,專注四足機器人的宇樹科技在 2024 年有約 1 億人民幣的歸母淨利潤。此外,管網檢測領域的博銘維機器人也保持盈利。

帶血上市:對賭協議與募資壓力驅動

針對為何企業寧願在虧損中也要「硬著頭皮」衝刺 IPO 的問題,一位科技領域投資人分析指出,隨著後期融資金額越來越大,正常的一級市場融資變得困難,因此企業只能轉戰二級市場募資。

更關鍵的是,許多資本投資附帶了嚴苛的對賭協議,通常要求企業在五年內必須上市,否則將觸發回購條款,甚至要求創始人簽訂連帶責任和個人無限擔保。

換句話說,這使無論公司是否準備好,都必須盡快 IPO。

此外,港股 18C 章允許未盈利科技公司上市等政策開放,也為這些需要大規模、持續資金投入的具身智慧企業提供了關鍵的出路,得以對接更多元化的國際資本。

然而,業界對此仍抱持謹慎樂觀。有孵化加速器合夥人預測,機器人時代要到達商業拐點還需三年,但要達到「一家一台機器人」的普及程度,可能還需要十年。

這波上市潮一方面將加速賽道進化,另一方面也會擠壓泡沫,推動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讓缺乏資金支持的創新公司面臨生存危機。

機器人藍海變紅海:同質競爭與成本挑戰

分析指出,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湧入,具身智慧產業正迅速從藍海市場變為紅海。

中國老牌企業如優必選、宇樹科技憑藉多年技術積累具備一定優勢,而新入局者如智元機器人則依託 AI 大型語言模型迅速切入市場。

市場同質化的壓力逐漸顯現,中低階機型的價格戰已率先打響,不少企業以 8 至 10 萬元價格搶單,高階產品價格則達 25 萬元,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比價格戰更致命的挑戰,則是供應鏈與成本問題。

2022 年,斯坦德因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減速器)缺貨,導致生產線積壓數千萬元半成品,現金流一度緊張,甚至拖欠供應商款項。

雖然公司通過資本注入暫時緩解危機,但全球供應鏈波動仍對企業生產經營構成潛在風險。

此外,具身智慧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器、減速機和控制器等,成本占比超過 70%,如何透過自主研發降低成本,成為產業發展關鍵。

此外,賽道火熱也帶來投資亂象。

據媒體報導,部分企業在路演中呈現「提線木偶」式演示,引發科技投資者對項目真實性的質疑。

有分析人士指出,具身智慧市場過熱,導致三四線資本無法投進頭部項目,只能轉向部分劣質企業,形成「九流團隊獲資金、五六線資本投資」的畸形生態。

此外,商業化困境同樣顯著。具身智慧需要在實際場景中收集數據來訓練 AI 模型,但多數產品仍停留在演示階段,工業場景負載不足,家庭場景過於複雜,距離大規模商用仍有距離。

未來,穿越盈虧平衡點是具身智慧企業關鍵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企業應採取「反向做產品」的策略,即先鎖定具體應用場景與客戶需求,再反向開發產品與技術。

其中,可行的切入點包括陪伴、娛樂等消費級場景,以及部分工業和服務場景。

同時,利用現有技術協助傳統機器人或自動化企業進行「具身智慧化」升級,將催生大量投資與併購機會。

在公司層面,分析人士看好宇樹科技的產品實力,同時認為智元機器人憑藉生態布局能力,在資本運作方面具備優勢。

回顧歷史,特斯拉曾經歷長達十年的虧損才實現盈利,具身智慧產業的 IPO 熱潮,實質上是資本對下一個潛在兆級市場的下注。

隨著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企業推進上市,資本市場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也將開啟新階段。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