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雙11數據出爐!陸財經作家:今年變了 謹慎消費當道 即時零售、AI、線下成「新三樣」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雙11數據出爐!陸財經作家:今年變了 謹慎消費當道 即時零售、AI、線下成「新三樣」(圖:Shutterstock)
雙11數據出爐!陸財經作家:今年變了 謹慎消費當道 即時零售、AI、線下成「新三樣」(圖:Shutterstock)

今年中國「雙 11」購物節屆滿 17 歲,昔日曾以「低價狂歡」顛覆商業世界,但今年它的氛圍多了幾分「懷舊」,人們感慨它變了,卻也更清醒地意識到,這場購物盛宴恰似一面時代鏡子,清晰映照出消費市場現狀:理性、謹慎,又在細微處孕育新機。

根據尼爾森 IQ 之前的最新消費展望報告以及讀者投票數據,「謹慎消費」仍是主流,逾半數參與者傾向「尋求低價」、「聚焦必需品」並「線上比價」。

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今 (13) 日刊文發布有關本屆「雙 11」的六大核心洞察,揭示中國消費市場的變革脈絡。

首先,消費決策出現戲劇性反轉。根據智慧產業研究平台「久謙中台」數據,在社群平台討論中,「促銷玩法」提及率年增率近五倍,超越「價格優惠」、「商品品質」成為影響購買的首要因素。 

「消費券」、「抽獎」、「拼團」等遊戲化玩法最受關注,而三年前權重高達 42% 的「商品品質」討論度跌至 15%。消費者對「買什麼」已有判斷,決策重心轉向如何透過複雜玩法「折上折」,社交平台成了「攻略尋寶地」,但追求「最優解」並不輕鬆,而對「價格不確定性」、「促銷訊息複雜」的吐槽聲量,也較去年分別上升 13 和 23.6 個百分點。

其次,大促玩法正變得「千人千面」。平台與商家透過精準發放品類券提升補貼效率;淘天推出跨行業「陽光普惠券」;京東則針對用戶標籤推送「一人一面」式券包,如寵物主可能收到 38 張寵物類券。

這種「專精特新」式補貼,本質是電商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深耕」的縮影。消費者也更願以生活標籤自我歸類,評論區頻現「裝修人」、「打工人」等場景化表達,成為平台精準發券的靈感來源。

再者,消費力流向兩大方向。實用必備與個性滿足,生鮮、糧油等日常剛需,以及文娛、戶外、美妝等精神消費表現突出,其中文娛消費最亮眼,銷售額從 3736 萬元 (人民幣,下同) 飆升至 4.77 億元,漲幅達 1177%。線下演出、展覽復甦與情緒消費爆發,也讓「為片刻歡愉買單」成最不手軟的開銷。醫用藥品、交通騎行、中式保養等品類也穩健成長,勾勒出「精打細算追品質」的群像。

此外,即時零售迎來大爆發。淘寶閃購數據顯示,未在電商下單但用過外送服務的用戶已過億,帶動 10 月淘寶 APP 月活年增 25%、日活增加 20%。雙 11 期間,淘寶閃購為新用戶貢獻超 1 億電商訂單,1 萬 9958 個餐飲品牌成交額翻倍;京東秒送手機配件、數位配件成長超 100%,60% 來自新用戶;美團閃購近 400 個品類銷量翻倍,用戶人均消費增近 30%。

這場「閃購大戰」不僅帶來增量,更重塑消費圖景點,外賣、買衣服、看直播被聚合,形成「無縫商業」模型,讓消費在單一生態內絲滑完成。

第五大洞察則是 AI 全面落地「電商大考」。今年是 AI 深度參與雙 11 的元年;抖音接入「紅果短劇」實現「劇情即賣場」,Quest Mobile 數據顯示抖音日活 6.31 億、年增 19.7%;淘寶上線 AI 萬能搜、試衣工具;京東推出 AI 搜尋、識圖;部分消費券由 AI「智惠引擎」決策,轉化率 15%。

在消費者端,70% 年輕人體驗過 AI 服務,但滿意度分化,36.5% 認為提升體驗,32% 覺得有提升空間,且商家後台的 AI 革命更密集,72% 的 AI 工具服務商家營運,AI 美工月生成 2 億張圖、提升點擊率 10%;京東數位人直播觀看超 1700 萬,帶動 GMV 超 7 億;淘寶的「店小蜜 5.0」也幫助商家實現日均降本約 2000 萬元,並帶來 1912 萬元商品成交額 (GMV) 增量。

最後一大洞察是線下管道強勢回歸。年輕人既藉雙 11 心智參與線下促銷,也因「體驗剛需」走進實體店。研究顯示,逾七成年輕人關注線下活動,31.3% 在雙 11 期間更積極參與。實體通路憑藉著可體驗、強信任的優勢,成為品牌與消費者深度連結的場域,「線下同款」、「專屬活動」成新成長領域。

17 歲的雙 11 雖然變了,卻也更清醒。它不再單純是線上狂歡,而是融合理性消費、精準服務、科技賦能與全通路體驗的消費新生態。

產業觀察人士說:「未來的雙 11 將是『精準』與『普惠』的平衡,是『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更是『演算法智慧』與『人文體驗』的共生。這場成年禮或許正是它繼續引領中國消費市場的開始。」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