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核心CPI創近8個月高、雙11增速四年最快 中國消費市場觸底反彈?

今年「天貓雙 11」最終戰報上周五 (14 日) 出爐,儘管阿里巴巴早不再公佈具體成交額數據,但這份「成績單」資訊量十足,平台明確宣告「實現四年來最好增長」,統計口徑為剔除退款後的成交,同時披露近 600 個品牌成交額破億,3 萬 4091 個品牌年增率翻倍、、18048 個品牌成長超 3 倍,1,3081 個品牌成長超 5 倍,皆超過去年同期。
中國《智谷趨勢》報導,這份無具體 GMV 卻更顯紮實的戰報背後,是中國消費市場復甦的多重印證。物流數據率先釋放正面訊號,交通部監控顯示,主要電商平台雙 11 周期 (10 月 13 日至 11 月 9 日),全國快遞業務四周內攬收量達 203 億件,年增 12 億件。
值得注意的是,快遞高峰出現在 10 月 20 日至 26 日,恰為天貓雙 11 正式開賣週期,投遞量年增 9.9%,天貓雙 11 對快遞量增長的拉動作用一目了然。若算上雙 11 日當天數據,增量有望進一步擴大。
消費市場整體回暖的趨勢,在宏觀指標中亦有體現。根據易觀分析數據,在 10 月 9 日至 11 月 13 日週期,淘寶天貓成交額年增 9.3%,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 10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更釋放強勁訊號,上月年增 0.2%,不僅結束長時間負成長,更創近 8 個月新高。這一數字背後既有十一長假服務消費回升的貢獻,也與即時零售等新場景的崛起密不可分。
從消費型態來看,今年雙 11 最大變數當屬「即時零售」的深度滲透。隨著 3、4 月外送平台「閃購大戰」打響,網路巨頭爭相佈局即時零售,依托外送配送能力,淘寶天貓等平台已搭建起「30 分鐘達」的新消費場景,並延伸至餐飲、飯店、演出等服務領域。這一趨勢在今年雙 11 爆發,接入淘寶閃購的品牌逾 3.7 萬個,品牌即時零售日均訂單月增 198%,預售首日,淘寶閃購全國 270 城宵夜訂單量年增逾 200%。
即時零售的繁榮不僅拉動實體消費,也活化服務消費生態。根據第三方數據,「外送大戰」開打後,中國 9 月電影演出、飯店服務類 App 月活用戶數量年增 11.9% 及 16.1%,騎士端 App 月活用戶 7 月至 8 月持續超 1400 萬,較 1 月成長 140% 以上。
淘寶閃購更以「半壁江山」之勢重塑即時零售格局,月交易買家 8 月達 3 億,較 4 月增 200%,閃購拉動手淘 8 月 DAU(日活用戶) 漲 20%、MAU(月活用戶) 增 25%,用戶月均購買天數年增 20%,峰值接近 30%。
分析師預測,未來三年即時零售將為平台帶來 1 兆新增成交,線上和線下融合的大消費平台正成趨勢。
消費場景創新的另一個亮點,是淘寶會員體系的全面整合。8 月上線的淘寶大會員,打通淘寶天貓、餓了麼、飛豬、菜鳥等阿里系資源,用戶可免費領取並根據淘氣值匹配等級。這一涵蓋逾 10 億用戶的體系,標誌著阿里巴巴從「電商平台」到「大消費平台」的躍遷。
透過統一會員權益提升跨場景消費頻次,既為用戶創造便利,也為品牌、線下商家拓寬成長空間,其中 5300 萬規模的 88VIP 會員表現尤為突出,雙 11 期間日均下單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 31%,高購買力族群消費信心回升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賦能是今年雙 11 的底層邏輯。阿里巴巴先前宣布未來三年投入 3800 億人民幣加碼雲端與 AI 基礎設施,而淘寶天貓作為「全球最大 AI 應用試驗場」,今年將 AI 深度融入消費全鏈路。
平台底層透過生成式 AI 重構 20 億商品庫,清洗、補全商品訊息,讓複雜語意搜尋相關性提升 20%,推薦資訊流點擊量增加 10%,商家廣告 ROI(投資報酬率) 攀升 12%。消費者端,六款 AI 導購應用程式上線,「AI 萬能搜」精準解答購物問題,「AI 幫我挑」對話篩選商品,「拍立淘」升級多模態搜尋並推薦同款低價商品,另外還有「AI 試衣」、「品類清單」等客製化功能,涵蓋「逛淘寶」的全場景需求。
商家端,AI 智能體已滲透資料分析、行銷、美工、客服四大領域,如「AIGC 創意產品『萬相營造』」雙 11 期間被超百萬商家使用,日均節省成本超 4000 萬元。
從 2009 年誕生至今,雙 11 始終是中國消費市場的「晴雨表」。早期它見證了中國內需爆發,推高雲端運算、支付、物流峰值,而隨著近年來直播、AI 等新場景湧現,使雙 11 從「商業競技場」升級為「科技展示場」。
今年雙 11 的成長,既非簡單衝刺成交額,更在於建構「科技 + 內需」的新消費系統,即時零售打通線上線下,AI 重構體驗與效率,會員體系整合多元場景。
儘管 CPI 回升與雙 11 成長尚不能斷言中國消費情勢反轉,但已邁入新階段,即不再追求脈衝式破紀錄,而是靜水流深地培育新系統。這裡既有最新的商業場景創新,也有高科技應用的強勁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