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三星、英特爾先進製程競賽白熱化!全球首款1.8奈米晶片問世

隨著英特爾 (INTC-US) Panther Lake 晶片亮相,2026 年將成為全球先進製程競賽的關鍵賽點。台積電 (2330-TW) 2 奈米量產、三星的良率攻關,以及英特爾 18A 晶片的大規模投產,都將在這一年迎來最終檢驗,決定各自的市場競爭力。
英特爾近日正式公開全球首款基於 1.8 奈米工藝(Intel 18A)的 Panther Lake 筆記型電腦晶片技術細節。

這款預計於 2026 年初上市的處理器,性能較前代提升 50%,能耗降低 30%,標誌著英特爾在先進製程領域的重要突破。
在 Fab 52 晶圓廠參觀過程中,分析師透過觀察通道玻璃見證了英特爾多年研發成果。這座耗資數十億美元的晶圓廠,是英特爾 IDM 2.0 策略的核心,也是其重新進入先進製程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
英特爾突破製程瓶頸的技術創新
隨著晶片製程邁入 2 奈米以下節點,傳統技術面臨物理極限挑戰。英特爾 18A 晶片採用了兩項核心技術:RibbonFET 電晶體架構與 PowerVia 背面供電技術。
RibbonFET 為英特爾首代全環繞式閘極(GAA)電晶體,採用垂直堆疊奈米片結構,較傳統 FinFET 設計提升通道控制能力,不僅增強開關速度,也將晶片電晶體密度提高約 30%。
PowerVia 技術則將電源布線移至晶圓背面,釋放正面空間,使訊號布線更靈活,單元利用率提升 5% 至 10%,同時改善電壓穩定性,帶來約 4% 的能效增益。
相較之下,台積電的 2 奈米製程仍採正面供電,背面供電要等到 2026 年 N2P 版本才導入,使英特爾在技術上取得約一年的先行優勢。
英特爾、台積電、三星:全球先進製程競爭格局
隨著英特爾 18A 晶片亮相,全球先進製程競爭進入新階段。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三大晶圓代工巨頭在小於 2 奈米領域採取不同策略。
台積電採取穩健路線,2 奈米工藝計畫於 2025 年下半年量產,1.4 奈米鎖定 2028 年。初期 2 奈米版本尚未導入背面供電,依靠第二代 GAA 架構及設計優化提升晶片性能。
其完整的客戶生態系統,包括蘋果 (AAPL-US) 與輝達 (NVDA-US) 等企業已將 2 奈米訂單優先分配,預計 2026 年 iPhone 18 系列將首發 2 奈米晶片。
三星則在 3 奈米工藝率先導入 GAA 電晶體技術,但良率問題影響客戶信心。三星 2 奈米量產計畫已推遲至 2025 年,並透過低於台積電 15% 至 20% 的價格吸引客戶。
此前,高通 (QCOM-US) 就曾因三星 4 奈米能效表現不佳而轉向台積電,顯示三星仍需解決技術可靠性挑戰。
在三強競爭格局中,若英特爾如期量產 18A 並獲得主要客戶支持,有望改寫晶片代工市場格局。
然而,短期內台積電仍掌握先進製程市場約 66% 佔有率,2025 年第一季代工收入達 47 億美元,年增 7%,保持領先地位。
英特爾、台積電、三星:2026 年技術革命與未來展望
展望未來,技術革命正逐步形成。英特爾計畫於 2027 年進行 14A(1.4 奈米)晶片風險試產,採用高數值孔徑(High-NA)EUV 曝光機。
台積電 A14 製程則鎖定 2028 年量產,其 NanoFlex Pro 設計可實現電晶體密度三級可調,進一步提升晶片性能與效率。
Gartner 預測,到 2028 年全球 1.8 奈米及以下先進晶片市場規模將突破 300 億美元,其中 AI 與高性能計算領域占比超過 60%。
這場價值千億美元的競賽,勝負不僅取決於曝光精度,更取決於供應鏈韌性、成本控制與生態系統建設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