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最後倒數 全球貿易體系進入高壓測試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設定的 7 月 9 日關稅大限逼近,全球市場高度緊張,因為一旦多國未能及時與美方達成新貿易協議,恐將面臨高額關稅懲罰。
這項期限源於川普 4 月宣布的關稅計畫。當時他表示,將暫緩啟動原定於「解放日」(Liberation Day) 實施的激烈關稅措施,給市場 90 天緩衝,因為該政策一度引發市場劇烈震盪。如今緩衝期即將結束,外界關注,美方是否真的會對未簽署協議的國家祭出懲罰性關稅。
川普政府強調,未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將自 8 月 1 日起適用更高關稅,具體名單與稅率開始陸續公開。
川普於本週開始向各國發出通知,說明關稅調整細節,並稱已有部分國家完成協議,但並未點名是哪一些。他預告「大多數國家」會在週三前收到通知或簽妥協議。
週一截稿前,川普總共公布 14 封信函,說明將對這些國家課徵 25% 至 40% 不等的關稅,包括對緬甸與寮國商品課徵 40% 關稅,對柬埔寨與泰國課徵 36%,孟加拉與塞爾維亞為 35%,印尼為 32%,南非與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則為 30%。此外,馬來西亞、哈薩克與突尼西亞分別面臨 25% 的稅率。

川普同日已簽署行政命令,將上述關稅的實施日期,以及對大多數貿易夥伴徵收的廣泛「對等關稅」,延後至 8 月 1 日生效。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接受 CNN 訪問時表示,並未打算延後關稅實施時間,並強調,若無協議,各國將面臨重回 4 月 2 日所宣布的高關稅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日前還曾暗示,最高關稅可能飆升至 70%,高於原先「解放日」設下的 50% 上限。
更引發關注的是川普對金磚國家立場強硬。他警告,將對「與金磚國家結盟反美政策」的國家額外課徵 10% 關稅。金磚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與南非。
川普在 Truth Social 上寫道:「這項政策不會有任何例外。感謝您的配合!」
面對美方訊息混亂,新加坡欣瑞基金會貿易政策主管 Deborah Elms 坦言,川普政府對外釋出的訊息彼此矛盾,讓人難以預測最終將如何落實。
她表示:「在沒有實質協議可宣布的情況下,美國一邊寄出威脅加關稅的通知,一邊又放出可能延長期限的訊號,這種混亂並不令人意外。」
哪些國家已與美國達成協議?
目前中國、英國和越南三國確認與美國達成新貿易協議,雖未能完全取消關稅,但部分調降了原定的高額稅率。

根據協議內容,美中雙方雖仍存有多項爭議,但已同意暫緩徵收極端關稅 90 天。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原本的 145% 降至 30%,而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則從 125% 降為 10%。
英國則與美方敲定維持 10% 關稅的協議,避免進一步調漲。至於越南,協議內容顯示,美國針對越南商品的關稅自 46% 降至 20%,另針對「轉口貿易」部分商品仍課以 40% 的特別稅率。
除了這三國,其他美國重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加拿大、印度、日本和南韓等,均已展開談判。川普政府官員指出,談判重點鎖定對美國有高額貿易逆差的約 18 個國家。
據《華盛頓郵報》週日報導,歐盟正尋求與美國達成「框架協議」,盼先就較無爭議的部分達成共識,以在 7 月 9 日前避免被徵收高達 50% 的懲罰性關稅。
印度媒體 CNBC-TV18 引述匿名官員消息指出,印度預計在 24 至 48 小時內敲定一項「迷你協議」,平均關稅水準可望維持在 10% 左右。
國際律師事務所 Holland & Knight 貿易律師 Andrew K. McAllister 認為,川普可能會陸續宣布與其他國家簽署類似中英越的「小型協議」,但更多國家可能面臨稅率明顯提高的情況。
McAllister 預計:「高關稅會成為新常態,而真正的變數在於關稅調整的幅度。對於那些對美商品設有限制的國家,川普政府勢必會加重稅率。」
川普貿易戰對經濟有何影響?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若美國持續實施高額關稅政策,勢將推升物價並壓抑經濟成長,不僅對美國本土,對全球經濟也構成潛在風險。
世界銀行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日前已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世界銀行將 2025 年全球成長率預估自 2.8% 調降至 2.3%,OECD 也從 3.3% 下修至 2.9%。而這波調整,很大程度反映出市場對川普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憂慮。
目前美國雖暫緩施行最嚴格的關稅措施,但所有進口商品已普遍適用 10% 的基本稅率,對中國商品的雙位數關稅也未鬆動。川普政府關稅策略反覆多變、訊息混亂,更讓市場難以判斷未來動向,加劇不安情緒。

根據摩根大通研究模型估算,若美國對進口商品全面課徵 10% 關稅,並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徵 110% 關稅,全球 GDP 將下滑約 1%;即使中國稅率降至 60%,損失仍達 0.7%。
雖然當前整體衝擊尚屬溫和,但分析師提醒,隨著企業庫存消化完畢,生產與進口成本上升將逐步反映至終端售價,通膨壓力恐加劇。
儘管部分市場擔心通膨升溫,截至 5 月的年化通膨率仍僅 2.3%,接近聯準會設定的目標。美股也在年初震盪後強勢反彈,創下歷史新高;同時,美國 6 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達 14.7 萬人,高於市場預期,顯示勞動市場短期仍具韌性。
不過潛在風險並未消除。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5 月消費者支出下滑 0.1%,為今年以來首次轉負,反映出民間消費動能出現鬆動。
荷蘭國際集團 (ING) 分析指出,雖然目前未見明確衰退跡象,但關稅衝擊可能尚未全面顯現,尤其勞動市場通常為經濟下行最後反應的指標,提醒投資人市場信心仍相當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