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以伊衝突 凸顯美國須嚴防供應鏈變成「武器」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以伊衝突 凸顯美國須嚴防供應鏈變成「武器」 (圖:shutterstock)
以伊衝突 凸顯美國須嚴防供應鏈變成「武器」 (圖:shutterstock)

《福斯財經網》報導,供應鏈風險管理公司 Exiger 的執行長 Brandon Daniels 近日受訪表示,美國應該重新思考國防供應鏈戰略,將其視為「戰爭中的武器」,而非單純的後勤系統。

伊朗與以色列的最新衝突暴露出美國國防供應鏈的重大弱點,促使業界呼籲政府徹底檢視採購體系並強化供應鏈的韌性。

Daniels 指出,Exiger 透過資料分析與 AI 偵測到美國國內有超過 28,000 家企業依賴來自以色列的技術,而這些技術在衝突期間可能受到干擾。若計入間接影響,受波及的企業數量可能高達 1,370 萬家。

他強調,當地區戰事擴大至以色列與伊朗這樣的國家級對抗時,全球供應網的中斷風險將大幅提升,特別是在資安、關鍵材料與軍事系統零組件方面。

以色列是全球資安技術的重要生產國,在美國許多重要軍用系統中扮演核心角色。

若戰火擴大為全面衝突,不僅 B-2 戰略轟炸機等高階武器系統的維持與升級將受到影響,美國也將面臨關鍵礦物與磁性材料等供應壓力。

Daniels 呼籲,應加快行動速度,把供應鏈本身轉化為戰略優勢。他指出,美國現行的軍事採購思維仍停留在「六天或六週」的即時規劃模式,而當前局勢要求的是「六個月甚至六年」的長期戰略視野。

他預測,國會即將編列的 2026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 將大幅強化對供應鏈透明度與預警系統的要求,包括對承包商與部門內部的制度設計。他也建議,建立全面性的供應鏈地圖,清楚掌握每一項零件的來源與製造環節,是未來建立國防韌性的第一步。

此外, Daniels 認為,美國與其盟友應減少不必要的法規障礙,加強與供應商之間的協作機制,整合為更具反應力的溝通與管理平台。他強調,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高度緊張的背景下,供應鏈不再只是支持軍事行動的後勤單位,而是左右國防能力高下的關鍵戰略資源。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