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美FCC禁止有國安疑慮的中國實驗室測試電子設備 中方跳腳:泛化國安概念!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周五 (23 日) 全票通過新規,禁止被認為對美國國安構成風險的中國實驗室進行電子設備測試,包括智慧型手機、相機和電腦。

新規依據 「覆蓋清單」 實施,該清單整合了美國防部、商務部及 FCC 自身的封鎖名單,與清單內企業有關聯 (如受覆蓋清單上公司控制或指導) 的實驗室將喪失認證資格。

根據新規,所有在美國使用的電子產品必須在進口前通過 FCC 的設備授權程序,而約 75% 的電子產品測試是在中國實驗室進行的。

此外,FCC 也正在徵求意見,擬將測試禁令擴展至中國及其他外國對手的所有實驗室。 FCC 也推動一項提案,要求與中國或其他外國對手有重大聯繫的實體,揭露其從 FCC 獲得的所有許可和授權。

對此,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立即表態,反對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批評其利用國家機器和長臂管轄打壓中國企業,指出將貿易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違背市場原則。

短期來看,該禁令的影響顯著。通訊設備製造商如華為、中興,其產品研發測試高度依賴國內實驗室,禁令阻斷了設備進入美國市場的合規通道;電子代工企業面臨訂單流失風險;安防監控領域的海康威視、大華股份也遭遇市場准入障礙;消費電子供應鏈節奏被打亂,美國進口商轉向越南、墨西哥等地的實驗室,成本增加了 15% 至 30%。

從長期來看,禁令可能導致全球科技產業鏈的區域化分割。美國正在推進兩項新提案,要求與中國有關聯的實體披露 FCC 許可信息,並考慮將測試禁令擴展至所有中國實驗室。歐盟和東協國家對此持觀望態度,如果效仿,全球電子產品流通成本將大幅增加。

歷史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限制呈現「三步驟」特徵,這項禁令透過行政手段重塑產業鏈結構。預計美國本土的 111 家實驗室將承接 48 億美元的市場空缺。然而,中國部分領域的「脫鉤」反而加速了技術迭代,例如華為昇騰晶片等產品已實現 90% 以上的國產化測試。

當前局面折射出科技競爭底層邏輯的變化。美國轉向「釜底抽薪」的打擊策略,但可能引發反作用力。 2024 年,中國科研經費投入預計將首超美國,半導體領域的專利年增率達 27%,自主技術生態正在形成。全球產業鏈深度交織,單邊主義難以持久,科技發展終將回歸市場法則。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