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台積電製程領先 魏哲家買780元穩信心

理財周刊

文.洪寶山

1650 億美元餵不飽川普的胃口,一夜醒來又被「晶片被台灣偷走,當年就該課 50~100% 關稅!」川普言論給驚嚇到,不知魏哲家會不會後悔在 4 月 2 日前宣布擴大投資美國一千億美元。

美要求 50% 產能 台積電還要再補 1350 億美元?

一個月前川普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脫口說出:「台積電投資美國二千億美元」,已經鬧到台積電公關處發聲明:「……1650 億美元!」這次在商務部長喊出:「美國晶片產能應該占 50%!」上次川普喊收保護費,台灣內部就有聲音呼籲要台積電效法日本投資一兆美元的態度,結果食髓知味,軟土深掘,給了 30% 的先進製程產能還不滿足,商務部長出面索討要 50% 產能,川普還「好心」幫台積電擬好了 3000 億美元,意思是台積電還要補 1350 億美元投資金額。

筆者常在專欄裡示警,「詐騙集團就是利用被害人捨不得沉沒成本,以為加碼投入總有解套回本的心態,讓被害人自願越掏越多,直到無力負擔的那一天,才正視被騙的事實。」當然,台灣的政治菁英與台積電都是台灣最頂尖的頭腦,相信會為台灣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台積電工作文化以高強度、高壓力著稱,許多員工表示難以兼顧生活與社交活動,一般來說每週約 50 小時是標準工時,但實際工時可能更長,許多工程師每天工作 12 至 15 小時,假日也可能需要輪班,許多台積人形容自己的生活幾乎只有工作與睡覺。

回顧晶圓代工發展史 英特爾怎麼丟失半導體霸主地位

但台積電工程師賣肝式的勤奮工作,在 MAGA 們的眼裡,是偷走了美國人晶片工作,是錯誤,必須矯正。筆者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評論 MAGA 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好回顧晶圓代工發展史,了解到底為什麼英特爾好好的半導體霸主不當,搞到剩下 934.3 億美元市值,僅占台積電 ADR 的十分之一市值,輸了競爭,還要靠勢。

英特爾的市占率開始顯著衰退的關鍵時期大約在 2018 年左右,當時 AMD 桌上型處理器 Ryzen 2000 系列使用的是台積電與格羅方德的 12 奈米製程,並同時 AMD 開始測試台積電七奈米製程,而英特爾 PC 處理器採用的是 14 奈米製程。AMD 憑藉 Zen 架構的 Ryzen 與 EPYC 處理器在多核心運算與伺服器市場上展現競爭力,逐步侵蝕英特爾的市占率,當年英特爾 PC 與伺服器市占率分別約 80%、95%,AMD 分別約 15%、3%。

從 14 奈米推進到 10 奈米後停滯

但 2019 年 AMD 的 PC 處理器採用台積電七奈米製程,而英特爾停留在 14 奈米,英特爾 PC 從 2019 年到 2023 年市占率逐年衰退 2% 至 70%,反觀 AMD PC 市占率從 17% 成長到 2023 年的 27%,分水嶺就在 2019 年到 2021 年英特爾的製程從 14 奈米推進到 10 奈米後就停滯了,2022 年 AMD 的 PC 處理器採用台積電五奈米製程,而英特爾採用的是 10 奈米強化版,英特爾股價在 2021 年見到 64.873 美元後,開始探底,2025 年 4 月見到 17.665 美元低點。

為什麼英特爾的製程會停滯在 10 奈米呢?關鍵就在英特爾在 10 奈米製程上未採用 EUV(極紫外光)技術,而是繼續使用 193 奈米深紫外光 (DUV) 技術,這使得製程需要更多步驟,增加了生產難度。英特爾原計畫在 2016 年量產 10 奈米製程,但由於晶體管密度過高,導致生產良率低落。最終,該技術直到 2019 年才開始有限量產。

由於製程問題,英特爾的 Cannon Lake 處理器僅限量推出,且效能未達預期。直到 Ice Lake 系列才開始大規模採用 10 奈米技術,但市場反應仍不如預期,因為在英特爾延遲 10 奈米製程的同時,台積電與三星已成功量產七奈米製程,並在 2022 年迅速推進至五奈米、2024 年三奈米,使英特爾在技術競爭上落後。

英特爾盼以 18A 製程奪回技術領先地位

不過,英特爾目前正積極推動 Intel 4 與 Intel 3 製程,分別相當於台積電的五奈米與三奈米,英特爾希望能在 2025 年透過 18A 製程重新奪回技術領先地位,英特爾的 18A 製程被認為與台積電的二奈米製程相當,預計在今年下半年穩定量產 18A 製程晶片。此外,英特爾已與微軟簽署 18A 製程的晶圓代工合約,並正與輝達與 Google 洽談合作,不知道微軟是對該製程有興趣,還是給川普的製造業回美國政策捧場。

英特爾的 18A 製程 (1.8 奈米) 雖然大致相當於台積電的二奈米製程,但兩者在技術架構上有所不同。英特爾 18A 採用 RibbonFET(GAA 架構)和 PowerVia 背面供電技術,能提供更好的電流控制,減少漏電並提升效能。而台積電的二奈米則使用奈米片電晶體 (Nanosheet) 技術,提供更靈活的溝道寬度調整,在低功耗應用上更具優勢,適合 AI 邊緣運算與物聯網設備。

台積電一奈米製程研發中

台積電的二奈米預計在 2025 年底量產,而英特爾 18A 則計畫在 2025 年下半年量產。台積電已經公布了 A14(1.4 奈米) 製程,預計在 2028 年投入生產,而 A16(1.6 奈米) 則計畫在 2026 年量產,這意味著英特爾 18A 仍然落後台積電約一至二個世代。

台積電的一奈米製程 (A10) 正在研發中,預計在 2030 年完成開發。這項技術將進一步提升電晶體密度,並可能採用更先進的奈米片電晶體 (Nanosheet) 或其他創新架構,以應對 AI、HPC 和 IoT 等領域的需求。此外台積電正在規劃一奈米晶圓廠,可能落腳南科四期,並已通過可行性評估。

魏哲家再度買進自家公司股票

魏哲家 2025 年 4 月出手,以 780 元的低點買進 20 張台積電股票,總計投入約 1730 萬元。現在最懂台積電的男人第二次出手買台積電,能跟嗎?回顧 2023 年 10 月至 12 月期間市場炒作「去台化」最熱絡的時候,魏哲家陸續買進 467 張台積電股票,估計投入約 1.8 億元。當時台積電股價約在 520 元至 590 元之間。

別忘了 2023 年第一季巴菲特出清 41 億美元成本的台積電 ADR,後來台積電股價漲到 1160 元,漲幅翻倍,根據公開資訊,截至 2024 年,魏哲家持有台積電普通股約 639 萬 2834 股,2024 年台積電現金股利合計每股 17 元,推估魏哲家 2024 年可領取股息總額為:639 萬 2834 股 ×17 元 / 股 = 約 1.08 億元新台幣,等於是實踐巴菲特的複利滾雪球投資觀念──預先把未來的股息加碼。

來源:《理財周刊》1290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相關行情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