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佳世達中國開醫院「曾虧了一屁股」...陳其宏花16年打造「醫療大艦隊」:搞技術證照,只有死路一條

今周刊
(圖:今周刊)
(圖:今周刊)

撰文 ‧ 今周刊編輯團隊

在 AI 浪潮成為資本市場主角之下,過去一年,生技股指數的表現可用「平庸」形容;但,多數人或許沒有注意,科技業巨頭們去年對生技業轉投資的投入金額,卻比前一年猛增 1 倍以上,除此之外,2023 年台灣新藥開發國際授權金也直衝 500 億元。

根據財報顯示的轉投資事業明細,佳世達、和碩、仁寶、鴻海、緯創、華碩、廣達、宏碁等科技公司,近 2 年投資生技相關產業的總額都有增無減,再加上去年跨足保健領域的大立光,2023 年這 9 家公司總計投入金額,比前一年增加逾 71 億元。

對於這個看似「逆勢」的數字,有「生技教母」之稱的黑木投資合夥人羅敏菁卻不意外,她強調:「現在,是台灣生技產業能見度最高的時刻!」

以佳世達來說,去年底對生技產業的轉投資總額首破百億大關,今年 3 月,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更直言,去年科技產品需求下降,所幸,「醫療事業表現突出,全年成長 20%以上。」

佳世達的醫療生技大艦隊,要從 2010 年收購三豐醫材說起。當時明基用淨值 12 元公開收購三豐,花了 5 年的時間上櫃,股價一度突破百元。2012 年,再利用來自明基三豐的投資獲利,併購生產滴套管醫材的怡安,也讓怡安的市占率繼續衝高,全台灣約有 60%、70%醫院使用。

「買下三豐與怡安的成功案例,我就有信心,短時間利用我們的人才資源進去加持,讓它能夠快速有效的產生質變與量變。」

其實早在 2008 年,佳世達就在中國南京設立了明基醫院,隨後也設立蘇州明基醫院,但這卻是陳其宏跨足醫療事業以來最辛苦的過程。他回想:「當時,整個集團沒有半個人懂醫院。2008 年第一家醫院開幕,2013 年第 2 家醫院開幕,我 2014 年回來,沒時間管,結果一看,虧了一屁股。2015 年開始,我每個月跑去(中國),花了 1 年半終於損益兩平。」

原來,集團當時從台灣找名醫過去,但兩岸醫師觀念差很大,因此換了 10 幾任院長,「愈有名氣的待愈短,後來我找到問題了,一定要在地化。台灣的名醫去開門診,門可羅雀,因為沒有人認識他。院長在地化之後,徒子徒孫一大堆,打通電話一堆人就來,輩分高,可以請來很多大專家。」

事實上,醫院的經營整頓成功,也為佳世達日後陸續併購的醫材事業,奠定產品去化的通路基礎,「通路先行!」陳其宏道出他的布局邏輯,「這是革自己的命,通路先行,先賺第一桶金,靠併購把營收做大。」他領悟,在生技醫療的領域,「如果以我擅長的,找 RD 從零開始,搞技術、搞證照,只有死路一條。」

如今,醫療相關事業對佳世達整體獲利的貢獻度已將近一半,佳世達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陳其宏的回答讓人感到訝異,在他所規畫的下一步中,「我們可能朝上游製藥走,若有藥廠願意賣給我們,時機成熟,我們的通路都已經準備好了!」

佳世達在生技醫療產業一路走來的布局節奏和邏輯,從獲利相對穩健的通路、醫材出發,而走到今天,製藥產業也終於涵蓋在科技大咖的投資布局雷達範圍內。

整體而言,過去被外界稱為只有「本夢比」的台灣生技業,近年吸引科技大老進場,不計盈虧持續加碼,為醫材市場注入資本及技術活水,交出漂亮成績單。而在去年,新藥業者在國際授權也大有斬獲,向海外市場踏出第一步。台灣生技業者默默耕耘多年,看起來,如今終於逐一進入收割期。

來源:《今周刊》 第 143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今周刊》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股票基金房產...40 歲前投資全軍覆沒,他只花 5 年財富自由、45 歲提早退休:給年輕人的 6 個建議

緯創在印度被砸廠,損失上億!鼎泰豐也在澳洲被重罰 8000 萬⋯這些海外投資帶給台商的三個啟示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