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質變+量變 促「台上港下」 台股重新奪回「主場優勢」

台灣銀行家

採訪、撰文:劉書甯

台股與港股出現「黃金交叉」,是因為台股不僅質量佳、量也變多,內外資都捧場,台股超越港股,是「實至名歸」的結果。

時隔 31 年,台股與港股之間在 2023 年 11 月 29 日再度出現「黃金交叉」,不僅讓台灣股市振奮人心,也引人矚目,兩地的市場究竟出現如何的量變與質變。對此,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受訪時認為,台灣投資人對於台股投資的熱度,已使台股在投資人選項裡,重新拿回「主場優勢」,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內外資都捧場 台股動能高

劉宗聖直言:「台股與港股已都各自出現質變與量變!」他接著分析,香港雖然身為金融中心,但要成為國際中心,大型 IPO(首次公開發行)掛牌案加持是必要的。尤其香港每年更需要有超大型的 IPO 來支撐,但近幾年卻相當缺乏。

再看近年,香港不論是本益比評價或是次級市場流動性交易的問題,都趨於弱化,一般的港股投資人只有 700、800 萬人,所以次級市場流動性及發展,相形其他市場,並不算大,因而港股在初級市場相當辛苦,若沒有大型 IPO 案加持,也得不到次級市場支撐,就會趨於萎縮。

劉宗聖分析,相形之下,台灣雖然這幾年和香港一樣,也沒有大型的 IPO,次級市場相較香港卻好很多,他更以「裡應外合」來形容內資及外資都捧場台股,使台灣的次級市場動能遠比港股來得高。

從三大面向深入論述。其一,台灣投資人的台股投資已重回「主場優勢」,例如,國內有 800 萬 ETF 投資者,就有 600 萬投資者是買台股的 ETF,再以主動式基金來看,台股的主動基金最低時只有新台幣 1,500 億元,但現在已接近 5,000 億元了,這些現象充分可見,台灣現在的投資者已以台股為核心投資部位。

其二,台股接近 60 兆元市值,超過 4 成是外資持有,是劉宗聖眼中的「裡應外合」:內資支持,外資也捧場。

之所以能獲得外資充分支持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台灣有「核心的護國神山群」。他分析,「核心的護國神山群」亦即 IC 半導體,是主流的產業結構,不論在世界布局或設計製程,都受到全球高度重視,且在全球的半導體核心廠、供應鏈,都有不可替代性。

相較之下,港股原本最核心的就是金融服務業,但這幾年不論政治因素或國際變化,以服務為導向的香港產業,和台灣以產業為競爭力,及占據全球不可替代性的特質,出現很大的偏差,台灣股市可超越港股,是「實至名歸」的結果,因為不論從質的表現,抑或產業競爭力、甚至是量的表現,包括投資人的接受乃至於整個市場的關注,這些變化都可說是「水到渠成」。

資本市場國際化 外資看台股已不同

對於股票指數「台上港下」,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立法院財委會備詢時,亦清楚回答他的看法,認為有四大因素促使了台股超越港股。

他指出,由於資本市場是非常國際化的機制,因此,包括市場是否自由開放、上市櫃公司是否獲利表現好、是否有公司治理、追求永續發展,都是外資評估投資的因素;他進而指出,台股近 8 年有長足的進步,而 30 年前與 30 年後的產業結構更已不同,台灣在 30 年前是傳統產業與金融業為主;30 年後的現在,則是半導體掛帥,台股發展有其利基所在,就算有風雨來襲,但台股整體已經更有韌性。

證期局也分析台股基本面的四大優勢指出,截至(2023 年)10 月底台股本益比為 17.53;現金殖利率達 3.79%(加計股票股利為 3.89%);國內上市櫃公司截至 10 月底累計營收約新台幣 32 兆元,累計營收金額雖較 2022 年同期減少 9.86%,但仍為歷年同期第 3 高,10 月份單月營收 4 兆元,較上月成長 2.29%,為今年以來單月營收最高;國內上市櫃公司(不含金控公司)今年前三季累計稅前淨利 2.5 兆元,雖較去年同期減少 34.39%,但仍為歷年同期第 3 高。

這些都使得當美國聯準會升息告一段落,外資的對外投資又開始活躍時,台股就成為目標選項。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表示,2023 年 11 月外資單月就淨匯入 112.57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3,519 億元,再刷新史上單月新高紀錄,而前 11 月的外資累計淨匯入更高達 207.85 億美元,亦為史上次高紀錄,僅次於 2003 年同期的 224.13 億美元,由此也可見外資對台股的青睞。

港股 IPO 明顯減少 低於印尼、印度

看得出香港近幾年大型 IPO 案明顯減少,其他金融業高層也都提示這個重要的現象,是造成香港股市缺乏成長力道的主因。一位不具名的大型金控高層分析,包括香港在內的東南亞 IPO 市場已大洗牌,尤其,香港在今年上半年,已經被印尼取代,但這位高層直言,原因並非出在印尼太熱:「而在其他市場太冷,特別是香港!」

過去 14 年,香港曾 7 度登上全球 IPO 集資地榜首,但根據 Dealogic 統計,現在印尼已超越香港,躍居全球第 4 大 IPO 市場,僅次於中國、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此外,印尼第 1 季市場首次公開發行金額 14.5 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的第 1 季 IPO 紀錄,達香港同時期 2 倍,並一舉超越東京和倫敦,在東南亞新興 IPO 市場崛起同時,更顯出香港正在式微。

其實,目前不僅台股已對港股出現「黃金交叉」,連印度股市市值都已超車港股,一躍成為全球第 7 大股市。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底為止,由於流動性增加、國內投資參與度提升,使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SE)市值達 3.989 兆美元,已超越香港交易所的 3.984 兆美元。在大盤指數或是市值上,港股相繼被台股、印度股市超車,已凸顯其的確有結構性問題需要迫切改善,但根本仍出在政治問題,除了上述種種變數,中國近 2 年來實施「共同富裕」,很多外商企業不僅從中國撤離,連香港也不敢去,這也對港股動能造成更多衝擊,港股要能回神,恐怕不是一時半刻的事。

反送中影響 香港被中國打殘

不具名的金融高層分析,在《反送中法》通過,港府在北京命令之下管制香港的言論自由之後,形同「香港被中國自己打殘」,香港已被全球畫上對中國的等號,全球遠離中國的同時,也遠離香港,尤其是美中貿易戰越打越激烈,當美國管制中國的項目越多,香港資本市場所受到的相對打擊就越大。

除此之外,港股還有其他的內生問題,這位金控高層舉例,港交所累計還有超過 600 家公司排隊等待聆訊(Hearing),IPO 進度非常牛步化,2023 年香港 IPO 件數很可能會低於 2022 年,將是自 2019 年以來,香港連續第 5 年 IPO 數量下跌,但另一方面,即使順利 IPO,很多外資由於憂心中國經濟問題牽連到香港,也不見得敢放心投資,這也會影響到 IPO 之後的買氣。

缺乏實質產業支撐 地產低迷不振

此外,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也是港股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因為港股過去最紅的,除了金融股之外,就是地產股,缺乏實質產業的支撐,而現在地產股不振,等於垮了一半。

另一位不具名的金融業高層表示,2019 年「反送中」就已開啟香港房地產崩盤的起點,統計香港在 2019 年至 2023 年之間,辦公室租金狂跌 35%,價格下跌約 32%,現在香港辦公室空置率平均約 14.73%,已較 2019 年飆升逾 3 倍,這些驚人的數字,已直接反映在很多不動產集團出現財務危機、香港地產股崩跌。

密切觀察香港情勢變化的一位投行圈高層也表示,香港房地產的慘況「已經到了連投行高盛集團都被套牢」。這位高層分析,高盛集團出售港島上環「88WL」整棟商辦,今年初開價 13.5 億港幣卻乏人問津,目前已經大砍約三分之一價格至 9 億港幣拋售,證明香港商辦陷入崩盤危機的程度,連國際大型投行高盛都慘遭套牢。

此外,這位高層表示,像是香港甲級辦公室空置面積 2023 年達到創紀錄的 1,300 萬平方英尺(約 36.3 萬坪),另外瑞銀也預估,2023 年香港住宅房價比高峰期下跌 15% 至 20%,2024 年預計再跌 10% 以上;更慘的是,香港房地產貸款比例偏高(約交易價格 8 至 9 成),只要跌幅超過 20%,房地產就會淪為「負資產」,包括香港金管局公布,2023 年第 3 季「負資產」住宅貸款宗數達到 1 萬 1,123 宗,較第 2 季大增 2.3 倍,負資產金額達 593 億港幣,較上季增加 2.4 倍,這些已不僅是不動產的風暴,將更進一步擴大為金融業的系統風險,而金融、地產又都是港股一直以來的核心股,也使港股在基本面上受到嚴峻的挑戰。

來源:《台灣銀行家》16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