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股價與投資風險升!Bernstein:或重蹈1990年代豆豆娃覆轍

分析師認為,席捲市場的泡泡瑪特 (09992-HK) Labubu 熱潮,正開始走向類似 1990 年代豆豆娃(Beannie Babies)崩盤的繁榮與崩跌循環,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警示訊號。
根據《彭博》報導,Bernstein 亞太消費品資深分析師 Melinda Hu 指出,Labubu 熱潮即將達到高峰,投資者對泡泡瑪特下一波銷售動力的疑慮,使其股價上漲空間有限。
Hu 表示,是「稀缺性、尋寶心理、多巴胺刺激以及二級市場的炒作」在推動 Labubu 熱潮,而這與當年的豆豆娃投機週期如出一轍。
豆豆娃是一系列以動物造型為主的絨毛玩具,內部填充塑膠顆粒,於 1990 年代末期價格飆升,甚至被視為金融投資。
然而,泡沫於 1999 年破裂,這些由未上市公司 TY Inc. 創造的玩具,如今幾乎一文不值。
Hu 也是目前唯一對泡泡瑪特給予「賣出」評級的分析師,她提醒長期投資者,若公司策略未有根本改變,不宜加碼股票。
泡泡瑪特在香港上市的股價自今年 8 月高點已下跌逾 30%,部分原因是直播活動中員工對盲盒產品定價提出質疑。
泡泡瑪特股價自去年初至今年 8 月曾飆升逾 1,500%,形成一波劇烈上漲。
儘管如此,《彭博》資料顯示,46 名覆蓋泡泡瑪特的分析師中仍有 42 人維持「買入」或等同評級,另有 3 人給予「持有」建議。
然而,自 Hu 於 10 月 16 日給予泡泡瑪特「弱於大盤」評級以來,股價已下跌約 25%。
投資者對泡泡瑪特疑慮升溫
交易數據顯示,市場對泡泡瑪特近期表現的疑慮增加。據標普全球數據,截至週四(13 日),泡泡瑪特空頭持倉占流通股比例升至 2.8%,為 2024 年 4 月以來最高。
泡泡瑪特第三季財報雖超出預期,但股價仍在 10 月 23 日下跌逾 9%,市場擔憂公司 2026 年成長可能放緩。
Labubu 及其衍生「Monsters」系列產品佔公司上半年總收入約 35%,較去年同期 14% 大幅增加,凸顯公司對單一 IP 的依賴。
Hu 指出,市場對於泡泡瑪特是否能擺脫 Labubu 依賴,並透過其他 IP 驅動成長存在疑問。
Bernstein 預估,泡泡瑪特今年營收增速將達 145% 高峰,但隨著行銷支出增加以維持 IP 熱度及海外擴張,毛利率將逐步下滑。
儘管股價已跌破 Hu 設定的一年目標價港幣 225 元,她仍維持原目標,視為長期觀點。
泡泡瑪特新 IP 能否接棒仍存疑
不過,多數樂觀分析師認為,泡泡瑪特正處於全球擴張初期,並努力多元化產品線。
例如,分析師 Kevin Yin 指出,「Twinkle Twinkle」星星人系列已吸引穩定粉絲群,預計到 2027 年將貢獻公司銷售額 8%,高於今年上半年 2.8%。
但 Hu 對此仍持保留態度。她說:「尚未看到其他 IP 能獨立吸引市場關注的證據,泡泡瑪特的長期增長可持續性前景不明朗。」
她同時質疑 Labubu 是否能像 Hello Kitty 或芭比娃娃那樣,建立可持續的長期人氣。
Hu 強調,Hello Kitty 與芭比娃娃的成功在於「沒有投機性行銷、沒有稀缺、沒有盲盒機制,也沒有多巴胺驅動的購買行為」,產品持續可得,是長期穩定成長的關鍵。
(本文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