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開始學散戶抄底?為何機構開始跟進「逢低買入」策略?

根據美國銀行(BofA)最新資金流向報告顯示,過去十多年,美股市場中真正堅持在大跌行情中逢低買入的,並非專業對沖基金或機構投資者,而是散戶。然而,2025 年的市場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開始逐步加入散戶行列,在股市下跌時積極建倉,呈現資金流向的新趨勢。
報告統計,自 2008 年以來,當標普 500 指數單週下跌超過 1%,三類主要資金的操作行為存在明顯差異:
- 散戶:自 2020 年疫情以來,連續六年成為最穩定的逢低買入力量,在大跌週中超過一半時間持續加倉。
- 機構投資者:在過去 18 年僅有五年在股價下跌時淨買入,多數時間選擇逢跌減倉。
- 對沖基金:大部分年份在下跌行情中淨賣出,很少加倉承擔回撤風險。
此結果顛覆了傳統觀念,散戶在長期低點買入策略上的堅持,已經超過專業機構。
2025 年的數據尤為引人注目:標普 500 單週下跌超過 1% 的行情中,約 60% 的時間機構投資者呈現淨買入,這是自 2019 年以來,機構第一次將逢跌買入比例拉回 50% 以上,顯示態度出現明顯變化。
同期,散戶幾乎每週都在抄底,連續第六年占比超過一半;對沖基金則依舊未突破此水準。
總結而言,過去十多年真正堅持逢低買入的,往往是被市場戲稱為「散戶接盤俠」的投資者,而如今,專業資金也開始逐步跟進,市場格局正在悄然轉變。
最新週度數據:機構搶先入場,散戶罕見缺席
根據美國銀行(BofA)最新一週報告,在標普 500 指數下跌約 1.6% 的那一週,市場資金整體仍呈「逢低買入」態勢。
- ETF 出現約 43 億美元的淨買入,為自 2022 年 12 月以來最強一週;
- 個股卻被淨賣出 26 億美元,顯示資金更傾向透過指數或 ETF 分散建倉,而非挑選單一股票。
在資金結構方面,機構投資者是唯一的淨買家,而在前一週仍處於賣出狀態的散戶,則罕見地轉為淨賣出。
這是自去年 9 月底以來,散戶在大跌週首次未跟進抄底;對沖基金則持續減倉,已連續數週呈賣出態勢。
BofA 分析師指出,自 2020 年以來,散戶一直是最穩定的逢低買入力量,但今年開始,機構投資者逐漸加入這一行列。
同時,其他機構也觀察到一個趨勢:今年以來支撐牛市的美國散戶,在近期多次科技股回調時,並未如以往般積極抄底,顯示其在連續建倉後出現一定的「體力消耗」。
整體而言,最新一週的市場畫面顯示:以往總是衝在前線的散戶稍作休整,而專業機構則開始頂上,形成新的資金流向格局。
專業資金為何開始「學散戶」?
分析指出,專業機構長期被視為市場中的「聰明錢」,他們的操作並非突然良心發現,而是經過精算與策略考量。
自金融危機以來,到今年之前,「逢跌買入」策略在美股短期回報表現不俗,尤其是疫情後的數輪下跌,多數跌勢很快反彈,願意承受波動的資金獲利顯著。
進入 2025 年,有三個因素促使機構開始模仿散戶的買跌行為:
ETF 與指數基金成為資金配置核心:大量資金透過 ETF 與指數基金運作,指數成為全球資產配置的中樞。當大盤回調,但企業整體盈利並未崩塌時,機構更傾向透過 ETF 抄底,以分散風險並降低交易成本。
美股盈利持續強勁:標普 500 與羅素 3000 等指數今年盈利增速歷史上均屬良好,提供機構信心,使其在股市回落時仍願意加碼,重點關注未來一至兩年的盈利曲線,而非短期波動。
避免踏空市場:過去幾年,散戶屢次在下跌行情中成功買入,市場隨後回升。若專業資金長期空倉或被動減倉,容易落後於市場表現,因此被迫改變操作策略。
綜合上述因素,今年的市場現象呈現出:機構在大跌週透過 ETF 持續買入,而對沖基金多以交易和對沖為主,散戶則僅部分仍積極加碼個股。
普通投資者應保持冷靜
隨著機構資金開始加入逢低買入行列,不少投資者可能會認為「既然機構也在抄底,我是不是該加碼跟進?」
然而,專家提醒,從數據中可學到的並非盲目跟風,而是三個現實差異。
首先,機構逢低買入的底層邏輯是基於龐大資金規模、長期投資週期及完善風控能力。
一次 10% 的市場回撤,對個人投資者可能造成心理壓力,但對長期資金(如退休基金、主權基金)而言,只是正常波動。
其次,本輪機構加倉策略偏向防禦性。從板塊流向來看,資金主要流入必選消費與醫療板塊,而在科技、通信服務等高波動板塊反而減倉,整體操作呈現「防禦中逢低建倉」,而非全面加碼高風險科技股。
最後,散戶的耐力正在消耗。今年以來,散戶在多輪市場調整中持續買入,但近期科技股回調時,一些調查顯示他們不再像以往般積極進場,顯示先前「無腦抄底」的情緒有所降溫。
專家指出,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機構的逢低買入並不代表風險消失,而是反映市場對未來盈利的信心;散戶雖抓住過去趨勢,但過度加倉可能在真正大跌中承受過大損失。
普通投資者應學會冷靜建倉
隨著華爾街資金逐步跟上散戶步伐,專家提醒,普通投資者更應向機構學習冷靜操作,而非盲目追漲抄底。
以下三點建議值得參考:
分批建倉,避免一次性抄底:不要等到市場暴跌才一次性投入,可提前設定多個價格區間,每跌一段買入一定份額,拉長建倉時間,分散風險,而非押注於單一「完美低點」。
只在熟悉標的逢低加倉:機構偏好 ETF,是因其能掌握整體企業盈利情況。普通投資者應避免在不熟悉或風險較高的個股盲目加倉,以免買入結構性問題股票,跌後難以回升。
重視倉位管理,勝過市場觀點:即便長期看好美股或科技板塊,也不代表必須任何時候都滿倉。歷史經驗顯示,散戶被拖垮的多半不是市場方向錯誤,而是過度倉位與短期波動的結合。
專家指出,冷靜分批建倉、選擇熟悉標的、控制倉位,是普通投資者在波動市場中穩健操作的關鍵。
華爾街與散戶:誰在向誰學習?
對於華爾街是否在跟上普通投資者的步伐一問,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過去幾年,散戶以真金白銀驗證了逢低買入、長期持有的策略在流動性充足且盈利穩健的市場中確實有效。
然而,從長期角度來看,散戶與機構其實都在學同一門課:在市場波動中生存與持續參與。
散戶可以向機構學習風險管理與建倉節奏,而機構則可以向散戶學習,在市場恐慌時仍敢加碼的勇氣。
專家指出,市場環境和資金流向可能每年變化,但一個原則始終不變:真正的贏家不是抄在最低點的人,而是能夠經歷多個市場週期、持續留在場內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