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不是世界末日 股神們這樣應對股災

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貿易夥伴全面加徵關稅,以及多國隨後祭出反制措施後,一場史詩級貿易戰正式開打,全球金融市場迎來一場「浩劫」,投資人幾乎無處可逃,而這可能只是個開始。面對暴跌,「股神」們又是如何操作?
愛抄底的巴菲特
說到股市,巴菲特是眾多股民心中的傳奇,曾多次在股市下跌中抄底成功,實現資產翻倍。那他是怎麼做的呢?如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伴隨「蝴蝶效應」,迅速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這年,道瓊指數下跌 33.84%,巴菲特的波克夏股價下跌 31.8%,帳面價值損失 9.6%,市值縮水 115 億美元。
在市場恐懼氣氛最大的時候,2008 年 10 月 17 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公開宣布:我正在買進美股。同時,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投資格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2008 年初,我們擁有 443 億美元的現金資產,之後我們還留存了 2007 年度 170 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然而,到 2009 年底,我們的現金資產減少到了 306 億美元。」在股市下跌之際,他選擇了貪婪。
同樣情況在 1987 年也曾上演過,當時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掀起了暴跌潮。當年 10 月 19 日,道瓊指數當日暴跌 508 點,跌幅達 22.6%,創下 1941 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紐約股票市場的暴跌也產生了「骨牌」效應,倫敦、東京、雪梨、香港、新加坡等地資本市場跌幅也多在 10% 以上。這天也被命名為「黑色星期一」, 很多人由百萬富翁淪為赤貧。
在這輪股市下跌中,巴菲特的帳面損失約 3.42 億美元,波克夏股價從 4,250 美元下挫到 2,675 美元,最大跌幅約 37.1%。在 1988 年的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指出,這樣的市場絕對有利於任何投資者。「不管資金多寡,只要能夠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在面臨股市波動時,不會因為財務或心理因素而被迫在不當的時機賣出手中持股,就很難會受到傷害。」
不因恐慌而全賤價拋出股票的林區
投資大師林區 (Peter Lynch)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然感到害怕,「在那一時刻,我真的不能確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還是我們即將陷入一場嚴重的經濟大蕭條,又或者是事情還沒變得那麼糟糕,僅僅只是華爾街即將完蛋?」之後彼得林區繼續經歷過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績效。
他提出了三個建議:第一,不要因為恐慌而全部賤價拋出股票。第二,對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堅定的勇氣。第三,要敢於低價買入好公司股票。
葛拉漢的價值投資原則:安全邊際
被業界稱為「華爾街教父」的頂級大佬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 同樣因缺乏敬畏市場而吃過虧。
道瓊指數於 1921 年從 75 點開始上升,1929 年達到牛市最高峰 381 點,隨後在「黑色星期二」之後的幾周內就跌到了 200 點以下,並於 1932 年達到了最低點—41 點。從 1929 年 9 月到 1932 年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指數大約縮水了 90%!
1930 年損失了 20% 以後,葛拉漢以為股市到底了,急著翻本的他加了槓桿抄底。然後的事情,用葛拉漢的話就是「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那次大危機的唯一特點是一個噩耗接著一個噩耗,愈來愈糟」,1930 年是葛拉漢史上最糟糕的財務年度,虧損 50%。到達 1932 年股災真正底部時,葛拉漢帳戶跌掉了 70% 之多。他在一開始的股災中虧損的並不嚴重,但後期急於回本的他加了槓桿,最終導致虧損嚴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虧損後,葛拉漢將自己的經驗與方法整合了《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總結出一個永恆的價值投資原則:安全邊際。之後葛拉漢也是憑著這價值投資方法成功在股市裡翻身。
江恩:損失不應超過資金的十分之一
與巴菲特、林區、葛拉漢的價值所不同的是,江恩 (William Delbert Gann) 更善於短線交易。江恩在他的書中指出,學會停損是避免虧損的第一步。他認為每次入市交易,損失不應超過資金的十分之一,硬抗只會讓損失越來越大,因為在一個相反的趨勢中,期待投資回本是一件愚蠢的事。
江恩書中說道,「不要相信那些『必賺』的方法。陽光之下沒有新東西,投資沒有一定賺錢的,你需要做的是用規律和科學去尋找那些可以賺錢的機會,而不是賺錢本身。」
是川銀藏: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是川銀藏 (Ginzo Korekawa) 被稱作日本股神,他的投資邏輯目前仍有些投資人在用,他認為,交易並不是低買高賣——實際上它是高買更高賣,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而對於股票投資他給了兩個忠告:首先,投資股票必須在自有資金的範圍內,即使證券公司以甜言蜜語誘惑你,也千萬不可去做融資融券;其次,不要一看到報章雜誌刊出什麼利多題材,就一頭栽進去,要自己收集情報、在低價區買進、耐心等待,這是投資股票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