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Google、阿里巴巴上演AI逆襲!創始人回歸帶動市值飆升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Google、阿里巴巴上演AI逆襲!創始人回歸帶動市值飆升。(圖:Shutterstock)
Google、阿里巴巴上演AI逆襲!創始人回歸帶動市值飆升。(圖:Shutterstock)

在全球人工智慧(AI)競賽急速升溫之際,兩大科技巨頭 Google(GOOGL-US) 與阿里巴巴集團控股 (BABA-US) ,在今年意外上演「逆襲」。兩家科技巨頭在面臨組織僵化與競爭壓力時,均依靠創始人重新掌舵、重注 AI 並快速調整策略,打破「大公司病」,成功扭轉市場預期,也為 AI 時代的大型企業變革提供了典型範本。

根據《巴隆》中文網近日統計,截至 2025 年 11 月 21 日,今年以來各大投資品種的漲幅排名中,科技七巨頭裡漲幅最大的竟是 Google。

令人意外的是,僅在半年前,Google 還是七巨頭中估值最便宜的公司。當時業界對 Google 的評價多為「吃老本」「錯過 AI」「搜索面臨顛覆風險」。

然而,Google 自 8 月推出 Nano Banana 引領 AI 圖像編輯、9 月反壟斷案塵埃落定後全面整合 AI 至核心產品,再到 11 月 Gemini 3 表現超預期,直追 ChatGPT,加上巴菲特建倉消息助攻,公司市值迅速突破 3 萬億美元,成為 AI 應用領域的龍頭。

資本市場對 Google 的認知在半年內完成從 AI 受損股到 AI 受益股的轉變,成功實現逆襲。

阿里 AI 押注 翻身成功

同樣的逆襲故事也出現在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今年也靠全力押注 AI,截至 11 月 21 日累計漲幅達 82%,扭轉了連續四年的頹勢,重返中國 AI 產業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阿里電商基本盤一度受到拼多多、抖音、小紅書等競爭衝擊,商品交易總額增長乏力,甚至停止公布數據。

資本市場則用市值投票:2020 年阿里最高市值約 8600 億美元,2024 年最低僅 1800 多億美元,僅為峰值五分之一。

2025 年起,阿里先以雲業務快速增長證明 AI 實力,再以三年 3800 億元資金投入 AI 基礎設施,並推出千問 APP 進軍 AI to C 市場,點燃資本市場熱情,重塑 AI 龍頭地位。

Google、阿里巴巴創始人回歸 打破大公司病

Google 的逆襲,離不開創始人布林(Sergey Brin)的回歸。布林發現,Google 因「老本雄厚」而在 AI 變革中猶豫不決,核心技術人才流失。

回歸以後,他親自挽留 Transformer 團隊,調整薪酬激勵,促成 Google Brain 與 DeepMind 合併,消除內耗,推動技術快速落地,半年內完成逆襲,被認為是教科書級別的案例。

阿里亦有異曲同工之妙。馬雲回歸後,推出 3800 億元 AI 基礎設施投資計畫,精簡合夥人團隊,要求每日匯報 AI 大模型進展,並投入 500 億元補貼本地生活服務。

創始人的決策權威與戰略清晰度,迅速提升了執行力與市場信心。

觀察兩大科技巨頭的翻身,不難發現共通點:重倉押注 AI、推出重磅產品、改變市場預期。

雖然 AI 方向早被認識,但大刀闊斧改變既有業務、重整組織架構,需要的是創始人級的決心與威望,而非職業經理人的謹慎。

Google 執行長皮查伊作為職業經理人,難以承擔冒著可能失去高薪的風險推動全面改革;阿里在雲計算與外賣業務的大手筆投入,也非普通經理人能承擔。

歷史上,思科系統 (CSCO-US) 、英特爾 (INTC-US) 、諾基亞 (NOK-US) 等科技巨頭皆因錯過技術革新浪潮而衰落。AI 時代,同樣存在被顛覆的可能。

Google 與阿里的逆襲提醒所有創始人,唯有以「再創業」的覺悟重構執行力,才能在顛覆性創新中重生。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