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自然》:AI泡沫恐比網路泡沫慘烈17倍!OpenAI、Google科學家或將出走學界與新創

鉅亨網新聞中心
《自然》:AI泡沫恐比網路泡沫慘烈17倍。(圖:Shutterstock)
《自然》:AI泡沫恐比網路泡沫慘烈17倍。(圖:Shutterstock)

在全球瘋狂追逐人工智慧(AI)的浪潮下,科學期刊《自然》發出警訊:若 AI 產業泡沫在未來數年破裂,不僅將引發美國科技業裁員潮、經濟連鎖衝擊,也可能迫使 OpenAI、Google(GOOGL-US) 等巨頭的頂尖 AI 科學家重新分流,重返學術界或投向新創公司。

《自然》認為,若 AI 產業泡沫在未來數年破裂,OpenAI、Google 等科技巨頭的人才可能重返學術界,亦可能另起爐灶創辦新創。

然而,即便產業短期面臨震盪,但從長期看,可能促成 AI 人才與技術溢出到其它領域。

數據顯示,2025 年前十個月,美國裁員總數已突破 110 萬,其中科技產業首當其衝。亞馬遜在財報亮眼的同時依然裁撤逾 1.4 萬名員工,微軟更大刃削減超過 1.5 萬人。

企業普遍將理由歸結為「提高 AI 時代的運作效率」,藉精簡組織來提升靈活度。然而,《自然》分析指出,真正壓力來自龐大的 AI 投資需求。

為搶占生成式 AI 主導權,微軟 (MSFT-US) 、亞馬遜 (AMZN-US) 、Google、Meta(META-US) 與甲骨文 (ORCL-US) 等巨頭在算力、晶片與資料中心上的資本支出飆升,創下史上最高紀錄。

僅微軟今年相關支出便超過 600 億美元,明年更可能逼近千億美元,這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沈重的負擔,使裁員成為企業削減成本的主要途徑。

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 Brent Goldfarb 指出,若泡沫破裂,AI 研究者也將面臨裁員潮,其中衝擊最大的是跟風追逐 AI 熱潮的新創公司,如會議記錄工具或「AI 科學家」類產品。

然而,他強調,OpenAI、Google、輝達 (NVDA-US) 等主要 AI 企業「很可能存活下來」,因為這些公司不會砍掉自身的科技核心,而 AI 科學家仍是企業邁向未來的關鍵資產。

當前 AI 研究的主導權已從學界轉移至企業。研究者指出,美國科技產業吸納了近 70% AI 相關博士,使產業界成為 AI 進展的主力。

如今,90% 排名前列的 AI 模型均出自企業,而非大學。但這種「AI 人才外流」現象,使學術界難以與企業匹敵,也加劇社會對科技巨頭掌握研究方向的憂慮。

AI 泡沫風險升高 恐掀連鎖效應

產業觀察者警告,若 AI 技術未能如預期迅速帶來利潤,泡沫破裂恐引發一系列經濟衝擊。

首先,股市將震盪。AI 相關股票市值已占標普 500 近三分之一,一旦股價回落,富裕階層財富將大幅縮水,連帶影響消費。

其次,企業資金將承受壓力。高負債企業恐面臨流動性緊縮,被迫裁員、縮減投資,甚至可能破產。

第三,就業市場也將受創。初級白領職位將首當其衝,特別是科技業、資料處理以及初階程式開發等工作,可能面臨最顯著的裁減壓力。

隨著企業縮減投入,AI 相關職缺需求也可能下降,部分新興產業的擴張動能將因此受阻。

相較之下,藍領工作在短期內仍相對安全,但若經濟衰退進一步削弱整體消費力,物流、零售等與內需相關的行業仍可能出現連鎖裁員。

第四,在宏觀經濟層面,若 AI 泡沫引發消費力下降,將直接拖慢美國 GDP 的增速。同時,企業投資收縮也會影響科技、建築、核能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多重壓力交織之下,美國經濟可能因此陷入短暫衰退,整體增長動能明顯減弱。

最後,金融市場風險升溫。科技公司高槓桿結構可能引發市場恐慌,銀行與投資機構則面臨潛在壞帳。

不過,AI 基礎設施與新創仍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例如資料中心建設、核能相關職缺等。AI 不是單純的「失業製造器」,更像是一場產業重組。

《自然》指出,對比 2000 年前的那場網路科技泡沫,從經濟規模來看,AI 泡沫可能會比網路泡沫慘烈 17 倍。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