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成功討薪1兆美元薪酬方案 輝達黃仁勳為什麼不如法泡製?

特斯拉 (TSLA-US) 年度股東大會上周在美國德州如期舉行,當身穿標誌性黑色特斯拉夾克的馬斯克站在台上宣布「1 兆元薪酬方案」以 75% 的支持率通過時,台下掌聲雷動,這場為期七年的控制權保衛戰,最後以馬斯克的勝利暫告段落。
這份被稱為「史上最激進的執行長薪酬計畫」的方案,本質是一場長達十年的業績對賭協議。根據條款,特斯拉將向馬斯克授予佔總股本 12% 的限制性股票,分 12 批解鎖,每批對應市值與營運里程碑兩大目標,市值從 2 兆起,每 5000 億為一階梯遞進,最終指向 8.5 兆美元;營運層面則要求交付 2000 萬輛汽車、FSD 訂閱用戶達 1000 萬、百萬台人形機器人及 Robotaxi 投入商用等。
此外,終極考核還包括執行長繼任計畫提交,而馬斯克強調「不會花掉這些錢」,方案真正目的是鎖定控制權。目前馬斯克持股 13%(不計受限制股票),若目標全部實現,持股比例可望突破 25%──這是他心中確保對公司決策足夠影響力的「安全線」。
這次投票的激烈程度遠超過 2018 年,當時特斯拉深陷破產傳聞,馬斯克提出 550 億美元薪酬計劃被視為「天方夜譚」,最終因法律訴訟被推翻。七年以來,特斯拉市值已突破 1 兆,新方案更具攻擊性。
為推動通過,馬斯克不僅公開宣稱他在乎的是人類文明未來,更動用 X 平台拉票,設立專門網站「投票特斯拉」,特斯拉甚至投放數位廣告直呼「未來在你們手中」。
馬斯克更放話「不通過就離開特斯拉」,最終以微弱優勢鎖定勝局。
反對聲浪同樣強烈。董事會主席公開支持「保住馬斯克」,但第七大機構股東明確反對,而散戶陣營分裂,有人視其為「綁架」。
摩根士丹利預警,若方案被否決,特斯拉股價恐暴跌 10%,而爭議核心在於這是一場豪賭,因股東需在「信任馬斯克絕對掌控」與「承受震盪」之間抉擇,而歷史上並無類似激進薪酬的成功先例。
對比矽谷同行,最明顯的相反例子便是輝達 (NVDA-US) 與黃仁勳。身為全球市值最高企業,黃仁勳個人財富僅 1633 億美元,排全球第八,遠低於馬斯克的 4914 億,差距正源自於持股比例。
黃仁勳僅持有輝達 3% 股權,馬斯克在特斯拉持股 13%,SpaceX 更達 42%,輝達最大機構股東先鋒集團持股 8.73%,遠超過黃仁勳,而在特斯拉,先鋒集團持股僅為馬斯克的一半。
黃仁勳的低持股並非能力不足,而是主動「讓利」員工。1999 年上市後,黃仁勳持股比例因員工股權激勵持續稀釋,從 12.8% 降至 3% 左右。輝達未兌現的股票選擇權激勵金額高達 140 億美元。
黃仁勳甚至因「善待員工」感到自豪。他透露自己親自審核 4.2 萬名員工的薪酬,稱「善待員工,其他自會解決」。這種「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與馬斯克的「控制權焦慮」形成鮮明對比。
兩人差異源自於創業經驗與公司階段。馬斯克曾在 PayPal、OpenAI 等企業經歷控制權流失,對「被罷免」高度敏感。目前特斯拉正處轉型陣痛期,研發新車款、推動 Robotaxi 及 AI 機器人業務,他擔心在創新道路上遭遇權力變動,而黃仁勳作為輝達創辦人,首度創業無「失控」前科,且輝達仍沿 AI 主航道狂奔。
近期,黃仁勳更關注外部挑戰,如呼籲美國勿因限制高階晶片出口阻礙中國 AI 發展,並與甲骨文、OpenAI 深化合作擴大生態。對黃仁勳而言,鞏固技術領導地位遠重於內部權力爭奪。
耐人尋味的是,輝達正被華爾街唱高至 8.5 兆美元市值,與馬斯克為特斯拉設定的終極目標數字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