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功不可沒!9年暴漲35倍 市值2606億的賽力斯有望成今年最大汽車IPO案

熱鬧的中國車市正醞釀一場資本盛宴,A 股造車新勢力賽力斯 (601127-CN) 近日透過港交所上市聆訊,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及中國銀河國際,若順利登陸港股,將成今年內最大汽車 IPO 案。這家與華為鴻蒙智行深度綁定的新能源車廠,正以「規模、獲利、股價」三大豐收項目的姿態,向全球市場發起衝擊。
作為新能源汽車成長最迅猛的車廠之一,賽力斯的崛起堪稱產業奇蹟,去年營收 1451.76 億元 (人民幣,下同),年減 305.04%,淨利 59.46 億元,毛利率 26.21%,一舉超過比亞迪,躍升為全球第四家實現新能源獲利的車廠。
今年上半年,營收持續維持 624.02 億元,淨利 29.41 億元,成長動能強勁。資本市場對賽力斯追捧更顯瘋狂。2016 年,賽力斯前身小康股份登陸 A 股時市值僅 74.7 億元,如今已達 2606 億元,9 年暴漲約 35 倍,陪伴企業成長的股民見證了「創造神話」。
這份成就與創辦人張興海的「永不服輸」密不可分。這位重慶商海傳奇人物,40 年創業路從電器彈簧起步。1986 年,張興海創立鳳凰電器彈簧廠,靠著「方絲彈簧」技術拿下中國洗衣機彈簧市場 90% 份額,1990 年代轉型摩托車避震器,後又切入汽車領域。
2003 年,張興海與東風集團合資成立東風小康,推出微型麵包車,以「錯位競爭」避開乘用車紅海,讓汽車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2012 年轉向 MPV 市場,4 年做到產業前五,並推動公司在 A 股上市。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 2016 年。當時新能源汽車機會初現,張興海創立賽力斯品牌,提前佈局技術儲備,收購特斯拉共同創辦人技術團隊,拿到全國第 8 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研發增程技術,打造自動化率 100% 的重慶兩江智慧工廠。
張興海這種「先打地基再等風來」的策略,在 2019 年迎來契機,因華為尋求智慧技術落地場景,賽力斯的自動化工廠與華為雲端、大數據優勢完美契合,雙方開啟合作。
2021 年,問界 M5 橫空出世,憑藉華為鴻蒙智慧座艙、ADS 自駕系統等技術加持,成為新品牌單車交付破萬最快的車型;問界 M7 登頂 30 萬元級市場銷冠,M9 領先 50 萬元市場,「問世」由此成為中國中高階新能源汽車的「新名片」。
與華為的合作並非「依賴」,而是雙向賦能。賽力斯的底氣來自紮實的製造功底,連續多年摘得中國新車品質表現第一名,自動化工廠保障高效量產,華為則提供智慧技術,兩者形成「技術 + 製造」的互補循環。
即使華為鴻蒙智行後來引入奇瑞、北汽等合作夥伴,賽力斯仍是「扛把子」,2024 年毛利率超越比亞迪便是明證。
這次港股 IPO,賽力斯志在全球市場,計畫涵蓋 62 個國家地區,透過自建、合資等方式建立在地化產能,提升中國新能源中高階車型全球市佔率。
值得注意的是,賽力斯「A+H」模式與多數赴港 IPO 企業不同。不同於部分企業為「續命」或籌資,賽力斯已在 A 股驗證商業模式,此次是將「中國智造」成果推向全球,對行業具有示範意義。
港股市場的熱度也為賽力斯 IPO 添柴。今年前三季,港股 IPO 募資總額 1829.17 億港元,年增 229%,超過 2024 年全年。摩根大通等外資機構擴招團隊,港交所制度創新加速「A+H」連動,160 多家「A+H」公司貢獻 70% 募資。
賽力斯的加入,不僅是一場資本狂歡,更標誌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從「本土崛起」邁向「全球征戰」。這場 IPO 不僅將讓早期投資者分享成長紅利,更將向世界展示中國汽車產業鏈的競爭力。當「中國智造」遇上全球資本,一個新的汽車時代或許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