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OpenAI自研晶片來了!秘密研發18月、AI參與設計、目標又是10GW

鉅亨網新聞中心
OpenAI自研晶片來了!秘密研發18月、AI參與設計、目標又是10GW。(圖:Shutterstock)
OpenAI自研晶片來了!秘密研發18月、AI參與設計、目標又是10GW。(圖:Shutterstock)

經過 18 個月的秘密研發,OpenAI 自研 AI 晶片即將問世,並與晶片巨頭博通 (AVGO-US) 合作,計畫從 2026 年下半年起,部署總計高達 10 吉瓦(GW)的超級計算系統。

消息一出,博通股價應聲大漲近 10%,OpenAI 也正式宣告自己在算力競賽中親自下場製造晶片。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表示:「當前的 AI 基礎設施建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聯合工業項目,我們正在定義文明的下一代操作系統。」

這次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合作,不只是購買晶片,而是深入到晶片設計核心。OpenAI 將自身在訓練 AI 模型中累積的經驗直接融入硬體設計,博通則負責系統整合與部署,涵蓋伺服器機架和網路設備等整體方案。

這次合作最吸引人的亮點,是 OpenAI 將 GPT 模型直接應用於晶片設計。

OpenAI 聯合創始人 Greg Brockman 表示:「我們已經能夠用自家模型參與晶片設計,這非常酷。這不僅縮短了開發時間,也大幅減少了晶片面積。」

他透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AI 模型提出的優化方案,雖然人類頂尖設計師最終也能想到,但可能需要多花一個月才能完成。

他說:「當時我們面臨交付期限,可以選擇停下來審查 AI 的方案,或是讓它一直運行到最後。我們當然選擇讓它持續運作。」

10GW 算力的戰略意義

奧特曼強調,這次新增 10GW 算力的目的是實現垂直整合與端到端控制。

他表示:「我們能夠從蝕刻電晶體,一直思考和設計到你向 ChatGPT 提問時輸出的 token。透過在整個技術堆疊中進行最佳化,我們可以獲得巨大的效率收益,帶來效能更好、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模型。」

他也強調,所有進展的背後,都依賴於 AI 需求的快速增長,「每當我們將模型性能提升十倍,對算力的需求就會增加二十倍。」

新增的 10 吉瓦算力,是在 OpenAI 與輝達 (NVDA-US) 、超微半導體 (AMD-US) 等合作基礎上的額外增量,使總算力達 26 吉瓦,相當於紐約市夏季用電高峰的兩倍多。

這一切龐大投入的背後,源自 OpenAI 宏大的願景。Brockman 以 ChatGPT 的演進為例,說明為何需要如此巨量的算力,因為 ChatGPT 正從單純的對話工具,轉變為能在幕後持續運作的個人智慧代理。

Brockman 表示:「理想狀態下,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在後台 24 小時運行的代理,但現實是,目前我們只能向 Pro 用戶提供這類功能,因為算力有限。我們的目標是打破這個瓶頸,創造一個計算資源不再稀缺、智慧極大豐富的世界。只要你有想法,就能獲得足夠的計算力來支持你的創造。」

 

GPT6 與算力需求的想像空間

奧特曼透過假設性的例子,說明未來 AI 算力需求的潛力:「我們一次又一次發現,假設將 GPT6 的能力提升至比 GPT5 高出約 30 個 IQ 點,它處理問題所需的時間可能從幾小時延長到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每個 token 的成本就會下降,而由此帶來的經濟價值和額外需求也會呈現爆炸性增長。」

他以實際應用為例:「當 ChatGPT 能夠寫程式碼時,使用者過去常常痛苦地貼上程式碼、等待結果,然後再反覆操作。隨著模型能力提升、用戶體驗改善,現在有了 Codex,它能在更高效能下完成幾小時的工作,其成長速度令人驚訝。一旦這種能力普及,對算力的需求將大幅激增。」

奧特曼進一步預測:「未來 Codex 的下一版本可能能完成幾天的工程師工作,無論需要幾個版本才能達到,最終都會到達那個水準。想像一下,對於每個知識型產業而言,這種能力所帶來的需求將有多龐大。」

硬體持續演進 挑戰與野心並存

博通的 Charlie Kawwas 也在發布會中描繪了未來計算架構的發展方向:「當我們開始建構這些 XPU 時,最多能在 800 平方毫米中放入一定數量的運算單元,就到此為止。如今,我們正在合作,在 2D 空間中整合多個單元。下一步是將它們堆疊到同一晶片中,也就是進入 3D 空間的設計。」

他進一步指出,這還不是終點:「最終,我們將光學技術引入晶片,整合 100 太字節的光學交換,這將使計算能力、集群規模、總性能及功耗達到全新水平。我預計這種技術將至少每 6 到 12 個月翻倍成長。」

然而,要實現這一願景充滿挑戰。Brockman 坦言:「設計全新晶片並在大規模交付,讓整個系統端到端運作,工作量是天文數字。」

財務壓力同樣巨大。為了支付高達數百億美元的算力支出,OpenAI 需要在今年預計的 130 億美元收入基礎上實現指數級增長。

但奧特曼的野心更大,他向員工透露,目標是到 2033 年建成 250 吉瓦算力,以現行標準估算,投入將超過 10 萬億美元。

如今,一切已經停不下來。其他模型廠商似乎尚未完全反應,OpenAI 已經建立起最複雜、最充滿野心的聯盟。

接下來的挑戰是,這些藍圖能否如期實現,以及其他科技巨頭將如何加入這場前所未有的算力軍備競賽。

最終,全人類能否共享這場史無前例的計算紅利,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