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溢價33%收購恒生私有化恒生銀行 小股東歡騰、母行股價重挫

歐洲最大銀行滙豐控股 (HSBC)(00005-HK) 周四 (9 日) 宣布,計畫將其香港主要子公司恒生銀行 (00011-HK) 私有化,此舉震驚市場,對這家成立於 1933 年的本地銀行估值超過 2900 億港元 (約 370 億美元)。
交易細節與市場反應
滙豐目前持有恒生銀行約 63% 的股權,並向恒生董事會提出建議,根據香港《公司條例》透過協議安排,取消剩餘股份。滙豐預計將花費約 140 億美元收購其尚未持有的股份。
私有化方案的收購價為每股 155 港元,較恒生過去 30 天平均股價 116.5 港元溢價約 33%。受此消息影響,恒生銀行股價應聲飆升 29.5%,盤中報 150.30 港元,接近要約價格。然而,滙豐在香港的股價卻下跌超過 5%,跌幅達 6.6%,創下 6 個月來最大跌幅。
投資界對此交易成本有所疑慮。KGI 亞洲首席投資長 Cusson Leung 表示,鑑於恒生的市淨率 (1.78) 高於滙豐 (1.34),「以三成溢價來看,滙豐似乎付出了相當高的代價」。
策略動機:強化香港地位與改善治理
滙豐集團行政總裁 Georges Elhedery 表示,此要約是「發展恒生與滙豐的令人興奮的機會」,並稱這筆收購「比回購能帶來更大的股東價值」。滙豐在其呈交文件中指出,「在香港發展」是其戰略重點之一,並認為透過強化滙豐亞太區和恒生銀行的業務,「能夠達到最佳定位」。
Elhedery 強調,私有化交易凸顯了滙豐對香港作為全球領先金融中心以及連接國際市場與中國大陸的「超級聯繫人」角色的信心。晨星高級分析師 Michael Makdad 則認為,母子公司雙重上市在治理上存在固有問題,因此這項行動是「積極且拖延已久的舉動」。
房地產挑戰與資本考量
儘管滙豐將此次私有化定調為成長性投資,但該交易的背景是香港銀行業正面臨房地產市場的壓力。恒生銀行近年來不良貸款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香港和中國大陸房地產板塊。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恒生的不良貸款佔總貸款的比重已達 6.69%,高於 2024 年 6 月的 5.32%。其對商業地產的信貸減值貸款更跳增 85% 至 250 億港元。
為了保持資本比率在範圍內,滙豐宣布將在接下來的三個季度暫停股份回購。然而,滙豐仍將維持 2025 年 50% 的股息派發比率目標。
未來承諾與監管態度
滙豐承諾將保留恒生銀行的品牌、歷史和客戶服務,並將持續以自己的牌照、治理結構和品牌運營。Elhedery 表示,交易完成後,恒生客戶將能獲得更廣泛的產品以及更好地利用滙豐的國際網路。
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已發布聲明表示,正與滙豐及恒生就監管審批進行溝通,並指出滙豐計畫在香港進行大量投資,且兩家銀行將繼續獨立運營。滙豐還承諾將「繼續投資香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