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銀行一度漲41%!滙豐擬溢價30%私有化 艾橋智:與恒生壞帳無關 是對港經濟前景有信心

滙豐控股 (00005-HK)今 (9) 日開盤前建議以溢價 30% 私有化恒生銀行(00011-HK) 的消息引爆港股市場,後者早盤股價應聲飆漲 41%,一度漲高至每股 168 港元,市場對這宗「母子合併」的資本運作高度關注。
根據今日公告,滙豐亞太作為要約人,將以每股 155 港元價格私有化恒生銀行,較恒生昨 (8) 日收盤價 119 港元溢價 30.3%,較過去 30 日均價溢價 33.1%,較 2022 年 3 月以來最高價 154 港元高出 1 港元,創下近年來罕見的高溢價紀錄。
滙豐強調,這一私有化定價已反映恒生銀行未來業務潛力,且不會提高,亦無保留加價權。
對於私有化動機,滙豐行政總裁艾橋智在內部郵件中表示,這是深化匯豐與恒生協同的機會,可提升營運槓桿與效率。在接受《彭博資訊》訪問時,艾橋智則稱此舉與恒生銀行壞帳無關,而是展現匯豐對香港前景的信心,「是促進成長的主動投資」。
市場分析私有化恒生銀行有五大核心原因與好處。一,恒生當前股價被低估,大股東認為私有化更利於長期價值釋放;二,滙豐作為絕對控股股東,持股達 62.14%,股權結構簡單,便於資本運作;三,擺脫上市後的季度業績披露壓力,專注於長期戰略與高風險;四,恒生銀行對私有化回應稱,將保留香港銀行業條例下的獨立持牌地位、企業管治、品牌形象及分行網絡,客戶日常服務不受影響,同時可藉助滙豐全球網絡拓展產品配套;五、維持商業機密。私人公司毋需公開披露敏感的財務或業務細節,有助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
恒生銀行今日也確認今年第三次期中股利將如期派發給股東,且不會從上述計畫對價中扣除。然而,於該公告日期後宣派、且記錄日期在計劃生效日期前的所有其他股息,將從每股對價中相應扣除。
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華資銀行之一,恒生銀行的命運與滙豐深度交織。1933 年由林炳炎等五位愛國創業家創立,1965 年因擠兌危機被滙豐收購 51% 股權,此後維持獨立營運。
1972 年,恒生銀行成為二戰後首家在港上市的銀行股,首日暴漲 65%,市值從 17 億港元起步,50 多年來成長超過 160 倍至當前的 2800 多億港元。如今,恒生股份仍在港交所、倫交所交易,並提供美國預託證券。
近年來,恒生銀行受商業不動產貸款減損拖累,今年上半年香港商業不動產信貸減損年增 85% 至 250 億港元,總減損貸款上升至 550 億港元。
此前外媒曾報告指出,滙豐曾要求恒生出售約 78 億港元不良房地產貸款組合未果,因此決心將恒生銀行私有化。
市場人士指出,這次高溢價私有化不僅反映滙豐整合資源的決心,更反映其對恒生長線價值的信心。儘管恒生近年面臨資產品質壓力,但作為香港本土主流銀行的客戶基礎、品牌信譽及區域佈局,仍是滙豐亞太戰略的重要拼圖。
隨著私有化推進,恒生銀行可能從獨立上市平台轉變為滙豐的「核心子公司」,在保留特色的同時,獲得集團資源傾斜以應對行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