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搞不懂!金價飆破 4000 美元 達利歐:你15%資產就該買黃金

國際金價本週首度突破 每盎司 4,000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反映投資人正從信用與股票市場撤資,轉向黃金等避險資產。多位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這波金價飆升反映出投資人對高債務、貨幣不確定性及全球經濟風險的深層焦慮。
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達利歐 (Ray Dalio) 表示,目前市場環境與 1970 年代初期相似——當時高通膨與美元動盪導致紙本資產信任崩潰。達利歐認為,,投資人應將 15% 的資產配置於黃金,以應對金融體系中潛在的結構性風險。他指出:「這是一個債務與貨幣政策不穩定的時代,黃金作為保值工具的重要性正被重新認識。」
達利歐的建議與傳統投資組合配置形成鮮明對比。一般理財顧問常建議以 60% 股票與 40% 債券 作為長期資產配置,而黃金及其他商品因缺乏收益性,通常僅占投資組合的個位數比例。
達利歐強調,當前市場的不確定性與 1970 年代的滯脹環境極為相似,投資人應重新考慮「非信貸性資產」的重要性。
然而,並非所有投資大師都認同這樣的避險策略。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長期以來對黃金持懷疑態度。他早在 1998 年就曾表示,黃金「從地裡挖出來、融化、再埋回去,還得付錢給人看守」,直言這種行為「毫無實際效用」。巴菲特曾形容,若外星人觀察人類對黃金的執著,「恐怕會困惑地搖頭」。
儘管如此,市場的「地球人」卻顯然不這麼想。隨著通膨壓力、地緣政治不安及全球債務攀升,投資人正爭相買進黃金,推動金價創新高。分析師指出,這波漲勢與 1970 年代初期金價突破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的狂潮頗為相似,顯示避險情緒正在重回市場主流。
隨著金價突破 4,000 美元,市場討論的焦點已從「黃金是否值得投資」轉向「是否持有得不夠多」。達利歐強調,當全球信任體系面臨挑戰時,「真實資產才是最後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