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製造業景氣萎縮 美中需求疲軟與關稅壓力成主因

根據周三 (1 日) 公布的多項民間調查顯示,上個月全球多數地區的工廠活動出現萎縮。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跡象、中國需求持續疲軟,以及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的預期衝擊,共同對全球製造業構成了巨大壓力。
歐元區製造業在上個月重新陷入萎縮,新訂單以 6 個月來最快的速度下降,其中出口市場的拖累尤為顯著,這顯示該地區工業部門的復甦相當脆弱。
由標普全球 (S&P Global) 編製的漢堡商業銀行 (HCOB) 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從 8 月的 50.7 降至 9 月的 49.8,再次跌破象徵景氣榮枯分水嶺的 50.0 大關。
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Cyrus de la Rubia 指出:「PMI 的下降是全面性的,消費品、資本財和中間財的數據均較上月下滑。」
然而,歐元區內部呈現分歧局面。荷蘭的製造業活動擴張達到 38 個月來的新高,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也持續增長。與此同時,歐元區三大經濟體——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則全數陷入萎縮。歐盟以外的英國,製造業活動也以 5 個月來最快的速度萎縮,反映了國內需求低迷和出口訂單減少的困境。
亞洲地區的製造業壓力凸顯了該區域決策者面臨的挑戰。許多亞洲經濟體高度依賴出口,而川普政府推行的高額關稅政策不僅顛覆了全球貿易秩序,也對經濟增長造成了阻礙。
調查顯示,出口強國日本和全球科技中心台灣的製造業活動在 9 月份雙雙萎縮,使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亞洲企業處於不穩定的基礎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作為全球經濟關鍵引擎的中國,其經濟狀況持續低迷。一份官方調查顯示,中國 9 月的製造業活動已連續第 6 個月萎縮,主要受到國內消費疲軟和美國關稅擠壓的雙重影響。
這種長期低迷突顯了中國經濟面臨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國內需求在新冠疫情後未能實現持久復甦;另一方面,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擠壓了中國工廠,也影響了向中國採購零組件的海外企業。
凱投宏觀 (Capital Economics) 新興市場經濟學家 Shivaan Tandon 表示:「亞洲多數國家 9 月的 PMI 數據依然疲弱,我們預期該地區的製造業活動在短期內將持續掙扎。」他補充說,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且通膨可能保持溫和,預計亞洲各國央行將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以應對。
具體數據方面,日本 9 月的 PMI 從 8 月的 49.7 降至 48.5,因產出和新訂單大幅下滑,創下六個月來最快的萎縮速度。台灣的製造業 PMI 則降至 46.8。此外,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工廠活動也出現萎縮。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的製造業擴張則失去部分動力,降至 4 個月來的最慢增速,這可能顯示華盛頓對其商品徵收的 50% 懲罰性關稅已開始產生負面影響。
在普遍的頹勢中,南韓成為一個例外。受惠於海外需求改善,南韓 9 月的工廠活動八個月來首次出現擴張,其 PMI 自 2025 年 1 月以來首次站上 50 大關,達到 50.7。
然而,南韓出口商的前景仍存在變數,取決於與美國的談判進程。該談判旨在正式化一項 7 月的協議,將汽車等南韓商品的進口關稅從 25% 降至 15%,以換取南韓在美國的 3500 億美元投資,但目前談判因首爾對外匯影響的擔憂而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