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美國企業執行長談川普:他在掏空美國經濟

在近期舉行的一場大型美國執行長論壇上,儘管多數與會者為共和黨人,但討論內容卻顯示對川普政策有效性的疑慮。
與會執行長來自《財富》500 強企業,論壇所有發言不對外公開。本屆論壇為第 155 屆,會場距華盛頓國會大廈僅數步,一些民主、共和兩黨參議員及川普政府官員也出席。
值得注意的是,有 100 多位來自全球最大企業和品牌的頂尖商界領袖在會上得出了幾乎完全一致的結論,認為「川普的政策行不通」,且這些看法都是圍繞著企業績效展開的,與個人政治立場和產業領域無關。
參加論壇的商界領袖普遍表示擔憂,認為川普正在削弱美國長期建立的經濟體系。這套體系歷經數十年打造,不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都傾向優先保障美國利益,而川普的政策卻偏向追求短期利益,侵蝕了國家的經濟基礎與制度。
雖然他們支持製造業回流以強化經濟與國家安全,但隨著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及五角大樓的能力逐漸受限,他們對美國的國際地位也感到擔憂。
川普關稅政策增加企業成本
在參加的執行長中,有三分之二表示,美國現行關稅政策對企業造成實質損害。據估算,關稅成本中約 80% 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共同承擔,剩餘 20% 由海外合作夥伴分擔。
許多企業曾透過調整供應鏈、業務重組、暫停招聘或裁員等方式降低成本轉嫁壓力,但川普新一輪關稅政策前囤積的庫存已接近耗盡,幾乎無其他應對選擇。
一位大型製造企業執行長指出:「政府若真想保護產業,應提供實質支持,關稅無法自動促使產業回流,需要具體激勵措施。消費者關心價格,例如電動工具、手動工具、服裝、運動鞋等。全部在美國生產並不現實,部分產業回流可行,但每個產業都回流是不切實際的。」
川普製造業回流與投資疑慮
包括 GapGAP-US) 、福特汽車 (F-US) 、Nike(NKE-US) 、寶潔 (PG-US) 、家得寶 (HD-US) 、百思買 (BBY-US) 、沃爾瑪 (WMT-US) 等多家美國大型企業領導者近期也表達類似擔憂。
雖然川普認為,製造業回流是美國經濟的終極解決方案,但從事實來看,似乎除了他之外沒有人這麼想。
自川普啟動新一輪關稅戰以來,不到一半的執行長表示已增加對美國本土製造業及基礎設施的投資,而認為資本投入能帶來實質成果者更少。隨著川普第二任期開始,企業普遍感受高度不確定性,執行長多選擇觀望。
同時,聯準會主席鮑爾指出,美國勞動力市場目前處於低解雇、低招聘環境,反映企業對政策前景的憂慮。
其中,更是有不少執行長質疑川普第一任期的「大型投資項目」真實性,例如富士康威斯康星州建廠計畫至今未實現,國際資本流入承諾多有延遲。雖支持製造業回流,但只能依靠提升經營效率和稅收優惠來抵消關稅成本,仍高於政府補助。
有不少參加執行長都提到了類似的問題。一位在美國和海外都擁有大量製造業業務的知名商界領袖指出,雖然他們渴望公平競爭,也支持川普製造業回流的目標,但是他們現在也只能透過拼命加強經營效率,加上《大而美法案》的稅收優惠,來抵消一部分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
有的執行長也表示,目前的關稅成本仍遠高於川普政府提供的優惠,引發了在場人士的讚同。
川普使執行長擔憂政策不確定性與聯準會干預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四分之三受訪高層認同法院裁定川普關稅非法,且朝令夕改的政策可能讓企業進退失據。
一位美國大型製造企業的執行長就在論壇上表示:「如果政府真心想保護某些產業,就應該提供實質支持,幫助它們取得成功。關稅加徵並不能自動促使產業回流美國,還需要具體的激勵措施。」
他說:「消費者關心的是產品價格,例如電動工具、手動工具、服裝、運動鞋等。如果所有這些產品都在美國生產,這合理嗎?我認為並不現實。我相信部分產業適合回流,但期望每個產業都將生產線搬回美國,是不切實際的。」
與此同時,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執行長認為,川普向鮑爾施壓降息並非符合美國最佳利益,60% 以上認為此舉損害聯準會獨立性。
一家跨國投行負責人指出,政府一方面強調「美國優先」,卻削弱聯準會獨立性,令人費解。聯準會獨立性是維持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關鍵,但川普的干預增加企業對政策的不確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