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創辦人雷軍年度演說刷屏 重磅談話全文一覽

小米集團 (01810-HK) 創辦人雷軍周四 (25 日) 晚間以「改變」為題發表 2025 年度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朋友們,晚上好!歡迎大家。今天是我第 6 次年度演講。今年是小米創辦 15 週年。在 15 週年之際,小米在汽車和晶片領域連續取得兩次重大突破,讓許多人刮目相看,甚至感覺小米一夜之間換了一家公司。其實,這些改變都源自於五年前那次觸及靈魂深處的大反思。
01 焦慮與反思
五年前,2020 年,小米迎來了自己的 10 週年。那時候,上市已兩年,年收入也突破了 2000 億,成功躋身「世界 500 強」。在許多人眼中,小米已經非常成功了,但我內心卻充滿了難以言喻的焦慮。
當時,我們所處的產業中,蘋果、三星、華為如同幾座無法逾越的大山,幾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選擇躺平認命,還是繼續打拼呢?此外,創業 10 年後,團隊中很多人都覺得累了,想停下來歇一歇,這一點我完全理解,因為我自己也覺得非常累。但轉念一想,下一個 10 年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與我並肩作戰?
更讓人疲憊的是,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質疑、批評甚至攻擊。說實話,我覺得不少人對小米真的不夠了解,他們對我們有許多固有偏見。所以,網路上常常會看到一些讓人氣憤的話,像是「小米就是組裝廠」「小米沒啥技術」「小米只會行銷」「肯定走不遠」等等。那時候,我陷入了嚴重的內耗。經過長時間的掙扎,我終於下定決心,面對所有問題,找到破局之路,實現逆天改命。
02 小米的新方向
說到「逆天改命」,談何容易?起初,我其實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麼多問題。不過,回想起來,可能比較幸運的是,我小時候學過圍棋,學會了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複盤。
很多人對複盤可能有些誤解,複盤並不是簡單的總結,它是回答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做完一件事情後,你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正是透過這種方法,我們開始了漫長而深入的複盤。
每次複盤會,我通常會找七、八個人暢所欲言,往往一聊就是四、五個小時。就這樣,我們開了四、五十次,大約持續了半年的時間。經過如此深入的複盤,我們堅定了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我們的道路是什麼呢?就是持續投入底層核心技術,堅定地從 “互聯網公司” 轉型為“硬核科技公司”,併計劃在未來五年裡在核心技術上投入 1000 億。
大家要知道,2019 年我們的研發經費才 75 億,所以五年投入 1000 億對於當時的小米來說,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正是提出了這樣的目標,從那一刻起,小米的基因開始重塑。科技為本成為我們永不改變的鐵律,重新創業的熱情被徹底點燃。
在隨後的五年裡,我們以創業者的決心引進了大量人才,並重塑了核心管理團隊。這個變化有多大呢?大家可以看看今天的小米主管團隊名單:早期創始團隊中,仍在持續奮鬥的只有林斌和劉德,因此我們 12 位主管中有 9 位都是新面孔。
我們積極引進外部頂尖人才,包括盧偉冰、曾學忠、王曉雁、林世偉、劉偉等一批高階主管。他們當中,有的直接空降主管,有的作為中階引進,一步一步成長為高階主管。這些引進的高階主管為小米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盧偉冰。在這裡,我也藉此機會感謝盧總及所有新引進的人才和主管,謝謝!
同時,我們也高度重視內部培養,提拔了一群年輕主管,這些人都是小米最早期的同事,經過十多年的歷練與磨練,逐漸成長為新一代領軍人物,進入小米核心團隊。舉一個例子,例如朱丹,他的工號是 54 號,是小米最早的一群工程師之一。朱丹逐漸建立了今天的晶片團隊,玄戒 O1 也是在他的帶領下攻克的。說到朱丹,我們下面就來聊聊晶片業務的來龍去脈。
03 小米開啟「晶片夢」
小米一直懷抱著晶片夢想。早在 11 年前的 2014 年,當時小米剛創業四年,我們就全資成立了中國電子,正式開啟自研 SoC 晶片的探索。經過三年的努力,2017 年,我們的第一代終端 SoC 正式發布,搭載在小米 5C 上,當年銷售量達 60 萬多台。
這個開局看起來非常不錯,但我心裡清楚,中低階路線其實走不下去。 2018 年,我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暫停 SoC 晶片的研發,團隊縮編,只保留一些小晶片項目,以保留一點火種。我還記得五年前那次複盤,只要聊到晶片話題,大家都特別痛苦,心有餘悸。
我在想,要解開大家的心結,必須弄清楚中低端 SoC 到底輸在哪裡。後來,我們花了大量時間研究,逐步找到了當年失敗的原因,這也是複盤非常重要的原因。我覺得,首先,一個反直覺的結論可能和大家平常的理解正好相反——那就是:自研手機 SoC 如果只做中低端,基本上沒有機會,只有瞄準中國能做到的最高端,才有一線生機。大家可能以為我們做這麼複雜的科技,是從中低端入手的。但 SoC 晶片產業特別複雜,原因太多,這裡我就不展開講了。研究之後我們發現,當年蘋果和華為都是從最高端切入的,沒有一家手機公司是從低階切入 SoC 的。這個結論讓我們充分意識到:一開始切入點找錯了,方向就找錯了。
接著,自研晶片還需要手機團隊的全力支援。大家想想看,手機團隊為什麼放著成熟的外部晶片不用,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去用自研晶片呢?如果自研晶片出現問題,我的整個手機業務都會受影響。在這樣的高風險下,如果沒有完全一致的目標和榮辱與共的決心,這件事肯定幹不成。
當時的松果,我們註冊為子公司,在管理上相對獨立,與手機團隊的協同非常困難,經常出現扯皮。我還親自下去協調了很多次,最後也沒能解決問題,因此松果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然而,晶片是小米發展過程中絕對繞不過的環節。全球頂尖科技巨頭幾乎都成為了晶片巨頭,我心裡很清楚,晶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經之路。但如今造芯的複雜度已經遠遠超過十年前。如果現在再做手機 SoC,至少要花十年、投入 500 億。花這麼長時間、花這麼多錢,一定能成功嗎?萬一失敗,我們該怎麼辦?這個討論過程持續了很久,大家心裡一直沒底,也遲遲下不了決心。
討論到後來,我鼓勵大家說:不干,我們一定是輸;要不我們試試,不試怎麼知道不行?或許就是在最關鍵時刻,這一點勇氣,讓我們在 2021 年初重新啟動了新一輪的晶片之旅。
往往最關鍵的時候,只要有一點勇氣,這一步就踏出去了。當然,松果失敗的陰影依然籠罩在許多人心裡,以至於我們見到每位合作夥伴都必須竭力解釋說明,我們費盡周折才重新組建了團隊。
04 質疑與挑戰重重
專案進入第二年,沒想到遇到了更大的困難。當時受國際經濟情勢與地緣政治影響,小米業務面臨巨大挑戰,營收驟減 15%,這是小米 15 年發展歷程中首次出現業務下滑,即便在 2015 年、2016 年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遇到。此時,造車和晶片項目每個都需要五、六百億的投入,壓力令人窒息。
就在這時候,團隊中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繼續乾晶片,會不會把公司拖垮?內部士氣因此有所動搖。就在這個關鍵時刻,2022 年 5 月,我們特別舉辦了一次高階主管會議,大家坐在一起認真討論。我希望所有決定都是高階主管一致的意見,因此會議氣氛非常凝重。每個人都清楚,這個決定對小米來說非常重大,而且非常困難。若再放棄一次,小米可能永遠與晶片無緣,市場也不會再相信我們,也不會再給機會。
最後,一位高階主管坦言:從商業角度來看,此時此刻根本算不清楚這筆賬,只能靠創辦人判斷。我毫不遲疑,當即問大家一個問題:“假如現在放棄,十年後,我們會因為賬上多了幾百億而慶幸,還是會因為小米永遠失去芯片業務而後悔?”
在會議上,我明確表達了觀點,堅決支持繼續投入。我認為這幾百億的投入絕對值得,即便退一萬步,最終未能成功,也將為小米培養一支強大的晶片研發隊伍,徹底改變公司的質感。經過充分討論,大家堅定了信心。
計畫進入第三年,2023 年 5 月,晶片產業突發地震,一家同行無任何預兆,3,000 多人的晶片團隊解散。我的手機瞬間被電話訊息淹沒,很多人來問小米晶片團隊會不會也解散。當時我確實有些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經歷過松果,我知道自研 SoC 有多難,絕對是九死一生。對小米來說,我們已經輸過一次,這次必須咬牙堅持到底。
由於市場傳言很多,為穩定軍心,我立即要求朱丹召開晶片團隊全員會。會議通知剛發出,晶片同事嚇了一跳,以為我們也要解散。會上,朱丹傳達了公司的決定後,大家長舒一口氣,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晶片做成。
05 玄戒的誕生
到了 2024 年年初,晶片按計畫投片。我們使用的是最先進的 3 奈米工藝,光是投片費用就大約需要 2000 萬美元。
去年 5 月 22 號,第一批晶片樣品回來了,大家非常激動,集體到機場去迎接。如此珍貴的晶片,大家就裝在一個紙袋裡,高高興興地拎回實驗室,是不是有一點低調奢華?那天我在外地出差,每隔幾分鐘就看一次群消息,焦急地等待最終結果。大家也非常緊張,因為如果不成功,這 2000 多萬美元就打了水漂,而且可能導致整個項目推遲 6 個月,這其中帶來的損失至少有 10 億、20 億。
比較幸運的是,當晚 9 點系統終於點亮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接到了朱丹用玄戒 O1 打來的電話,這意味著所有模組都調通了。說實話,3 奈米的旗艦晶片如此複雜,一次投片就成功,我們的團隊確實很厲害!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我想大家能夠理解現場工程師有多激動。一年後,今年 5 月 22 號,玄戒 O1 以及搭載這顆晶片的手機正式發表。誰也沒想到,小米第一款旗艦 SoC 表現非常出色,已經進入整個市場的第一陣營水準。如今,這款手機上市已 4 個月,我們一起聽聽大家的回饋。
回顧玄戒 O1 的項目,這四年多的努力,不僅技術難度大,最難的是經歷松果的慘敗後,如何鼓起勇氣、重新站起來、重新啟動項目。失敗有時並不可怕,關鍵是正視自己的恐懼,並找到克服它的方法,把事情重新做一遍,這才是最難的部分。
當然,玄戒才剛開始,玄戒 O1 的成功只是第一步,玄戒距離最終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裡,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支持我們,我們自己也會努力,堅持做到成功那一天!
聊到這裡,我分享一個小細節:當專案剛啟動時,我建議繼續叫 “松果”,因為我們在這裡摔倒就要在這裡爬起來。但沒想到大家堅決不同意,後來只好取了一個新名字──「玄戒」。這個名字的含義很簡單,代表一個莊重的承諾:小米造芯,這次我們是認真的。
06 小米造車征戰紐北
接下來聊聊小米汽車,聊一聊徵戰紐北(全球著名的汽車賽道之一,因為賽道非常長約 20.8 公里、彎道複雜、海拔起伏大,測試條件極為苛刻)的故事。
今年 6 月,小米發布了幾個特別震撼的消息:SU7 Ultra 原型車在紐北官方圈速榜總榜上排名第幾名呢?排在第 3,這是史上所有車型中 Ultra 原型車的最佳成績。而 Ultra 的量產車更是位居全球量產電動車榜首,這個消息震撼了全球汽車工業。很多人很好奇,小米一家手機公司造車,本來以為只能算汽車業的新兵,怎麼就能如此生猛呢?故事要從四年前說起。
我先跟大家介紹一個人──阿燦,可能很多米粉朋友都了解。他是小米的首席測試車手、動態性能工程負責人,出生於浙江諸暨。他說自己小時候家旁邊有個修車廠,他就在修車廠長大,把裡面的工具當玩具。上大學時,他整天都泡在汽車論壇裡,畢業後成為汽車底盤工程師。為了把底盤做得更好,他業餘時間去賽車場苦練技術,竟然拿了好幾個賽車冠軍。可見,阿燦對汽車的迷戀到了何種程度。
四年前,小米宣布造車,滿屏彈幕都是「幹翻特斯拉」。阿燦和朋友看著發表會,熱血沸騰。他的一位同事準備加入小米,他馬上問:「兄弟,能不能帶我一起去?」為了表明決心,他甚至說:「不管小米汽車在哪裡造,我就舉家搬到哪裡去。」就這樣,小米聚集了一群熱愛汽車、野心勃勃的工程師,他們都渴望在小米平台上乾出驚天動地的事。
當我們聚集了這麼多優秀工程師,會做什麼呢? 2021 年 9 月,小米汽車首次全員會上,就公佈了一個宏大的計畫:要打造全球最強的純電性能車。小米汽車一開始造車,就設定瞭如此誇張的目標。
回想起來,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要做全球最強,困難非常多。舉個例子,當時市場上沒有合適的高性能電機,怎麼辦?我們就不做了嗎?我下定決心,自己組團隊,自己做!這就是後來的小米 V8s 超級電機,甚至在我們自己的工廠生產,沒有使用任何代工廠。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只要用了代工廠,他們就會說:「這是供應商的技術。」哎呀,真的氣死人!所以大家明白了,為什麼 V8s 馬達一定要自己做,其實成本很高,但必須自己乾。
經過幾個月的論證,Ultra 計畫正式成立。然而春節剛過,計畫又被取消了。怎麼回事呢?我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曾經講過,2022 年春節後我們開了一個很長的會。當時 SU7 研發到了最關鍵階段,而我們的資源和能力嚴重不足,我們很痛苦,下決心聚焦最關鍵的專案。為了確保 SU7 成功,大家忍痛決定暫時放棄 Ultra 專案。幹完之後,大家沉默了很久,都挺沮喪。
誰也沒想到,三個月後局勢又反轉,Ultra 計畫被我們重新撈回來了。
我還記得 5 月份,那次會我們是在線上開的,好幾天。為了活躍氣氛,我特意給每位參加會議的同事家裡寄了一瓶紅酒,我們邊喝酒邊開線上會。有個工程師喝嗨了,舉著酒杯提議:“保時捷是我心中的神,我們能不能造一輛車在紐北上超過保時捷?”
實話實說,這個瘋狂想法一提出來,瞬間點燃全場!大家想想,對汽車工程師來說有多高興——如果我們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車,在紐北賽道上馳騁,超越保時捷。當時大家特別激動。在這個情緒下,而且 SU7 計畫已經取得階段性突破,大家咬著牙決定重新啟動 Ultra 計畫。
消息一公佈,整個工程團隊沸騰了,阿燦本人更是激動得跳了起來。在我們這麼瘋狂的公司裡,無論遇到多少困難,我們都想把 Ultra 專案幹成。 Ultra,就是一群工程師的追夢之旅。當這個決定下達後,大家熱火朝天地投入工作。
07 Ultra 破紀錄
當然,做這麼複雜的專案困難接踵而至。困難多到我都不想在這裡逐一展開,我先說一個大家最意想不到的:2023 年 8 月,當我們的專案進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第一次聯繫紐北官方。對方非常客氣,很快就回覆了郵件,但隨後就再無音訊。我們連續發了二十多封郵件,如石沉大海。沒想到,我們遇到的困難竟然是:想挑戰紐北,人家根本不搭理你。直到三個多月後,聖誕節前夕,我們才收到第二封電子郵件,他們終於答應接待我們。元旦一過,計畫組的同事立刻趕往紐北,那天大雪紛飛。見面後,我們才明白原因。
對方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一家中國的手機公司,為什麼要跑來刷紐北?」他們真的搞不懂。其實紐北官方態度很客氣,接待我們也非常熱情,只是他們以為我們在開玩笑。當我們詳細介紹了計劃和 Ultra 專案後,小米的雄心終於打動了他們。雖然賽道檔期緊張,但紐北官方還是盡力為我們爭取。
各位想一想,我們是 1 月初申請檔期的,但排到 10 月初才有空檔。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紐北檔期有多緊張:冬季有五個月封山,平時還有各種比賽和用戶活動;全球幾乎最好的車廠和零件廠都在那裡測試,也都要包場。大家就能明白,紐北檔期有多緊張。
為了確保有足夠的時間取得好成績,我們狠下心來,定了連續兩天的包場-10 月 9 號和 10 月 10 號。我們做了充分準備,期待 Ultra 的精彩表現。沒想到,10 月 9 號全天下雨,大家情緒特別低落。但天氣預報顯示隔天可能放晴,大家依然互相打氣,堅持信心。
為見證這個重要時刻,10 月 10 號一大早,我匆匆趕到紐北,從凌晨 7 點守到賽道邊,結果一整天又是一場雨。我們費盡心機爭取到的這兩天時間,全都泡湯了。所以跑紐北賽道,大家要理解,第二個困難就是天氣,這是一個完全靠天吃飯的挑戰。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又爭取了各種機會,聯絡紐北官方、全球車場同行,一波三折。終於在 10 月 28 號,我們獲得了一次跑一圈的機會,只有 10 分鐘。這一圈,Ultra 原型車創下了紀錄,讓世界首次見證了小米車的實力!
此時此刻,回想 Ultra 項目,真心讓我特別特別感慨。如果不是工程師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嚮往,如果不是我們始終堅持不放棄,小米絕無可能誕生這樣的奇蹟。每每看到去年那僅有一圈的機會就創造了世界紀錄,這真的讓我自己也無比感慨。
今年 4 月 1 號,Ultra 量產車正式衝擊紐北,這次天氣很好,我們居然只用了 4 圈就取得了兩項震撼人心的成績——僅跑 4 圈,兩輛車就完成了任務。
回顧這三年的歷程,經歷了太多挫折,但最終結果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網路上有句話,我非常喜歡,今天也特意分享給大家:「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給天意。」
可能唯一遺憾的是阿燦。去年 10 月,為了確保成功,他把唯一一圈的機會讓給了紐北本地車手 David。今年也遺憾,他個人還沒跑出理想的圈速。目前在紐北官方圈速榜上,還沒有任何中國車手的名字。但他相信,終有一天,他會在榜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憑實力贏得尊重,小米在紐北的一系列成績正悄悄改變全球汽車工業對中國汽車的印象。
SU7 系列首戰就獲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具體有哪些成績呢?我簡單數一數:SU7 成為過去一年 20 萬以上最暢銷的轎車(包括燃油車在內),銷量排行榜位列第八——包括數萬塊錢的車型,它也能排到第八。而且還登頂了保值率榜首,是最保值的車。
08 YU 7 背後的故事
今年 6 月份,YU7 發布,取得了更驚人的成績:3 分鐘大定超過 20 萬輛,這個數字震撼了整個汽車工業,甚至引來無數質疑。於是隔天下午 4 點,我們直接公佈鎖單數量,18 小時鎖單超過 24 萬輛。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YU7 計畫剛開始就背負巨大壓力。那是 2022 年夏天,SU7 正在開發最關鍵階段。 SU7 是一款純電轎車,除了特斯拉,沒有任何純電轎車能賣得動。當時幾乎沒人看好。若 SU7 不成功,YU7 就是我們的底牌,肩負力挽狂瀾的使命,因此內部對 YU7 寄予厚望。
當時,國內一家同業做得特別成功──理想 L9 發布,引領大空間增程 SUV 賽道,取得現象級成功。這一點他們確實了不起,不少車廠都在模仿。
YU7 作為小米汽車的底牌,我們該怎麼幹?走自己的路,還是抄作業?這可能是小米汽車創辦以來最激烈的爭論。會議室火藥味十足,吵到最後,大家製定了一個「君子協議」──實在吵不下去,就微信拉黑 24 小時,冷靜一天再繼續。是不是有點像幼兒園小朋友?反正經過吵鬧,大家的觀點就清楚了。
理想這類大空間 SUV,各家車廠一哄而上,很快就會有數十款車上市,競爭非常激烈。而且多孩家庭不多,市場需求總量有限。如果我們也做同樣的車,肯定沒前途。透過與大量用戶交流,我們發現,即便買了 SUV,大多數時間仍然是一個人開。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駕駛者設計,做一輛好看、好開的 SUV,同時兼顧家庭日常使用。這就是當時推導出的路線—運動型 SUV。
運動型 SUV 在大眾車款市場很少成功,一般只有豪車敢嘗試,因為非常冒險。在論證過程中,有同事非常擔心:國內市場這麼激烈,不拼超大空間,這車能賣得動嗎?實話說,做超大空間技術難度低,但做運動型 SUV 並不容易。團隊花了大量時間反覆推敲設計方案,最後用設計證明內部空間絕不亞於 Model Y,滿足家庭用戶需求,於是下定決心,YU7 正式立項。
從第一天開始,YU7 就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投入,力求每個細節做到完美,整個計畫非常瘋狂。我舉一個例子:原規劃的標準版續航為 620 公里(CLTC),對純電 SUV 來說已經不錯,比 Model Y 略高。但去年年底多次長途實測(我參與過兩次,北京—上海 1300 公里,連續開兩天),大家覺得續航力還不夠。很多人買 SUV 為了長途旅行、郊遊,我們必須徹底消除用戶里程焦慮。但大改進來不及怎麼辦?我們想到最簡單、直接、粗暴的方法:把原標準版取消,把 835 公里長續航 Pro 版直接改名為標準版,定價不變,相當於標準版續航增加了 215 公里。
09 和 Model Y 的競爭
這個方案一提出,採購的同學差點哭暈在廁所裡。當這個方案放到我的桌上,實話實說,與 Model Y 一比,這競爭力實在是太強了。
大家來欣賞一下比我們貴一萬塊的 Model Y,我不是貶低 Model Y,它確實是一輛非常出色的車。我們今年年初還買了三台 Model Y,一個零件一個零件拆解研究,我覺得 Model Y 真的是一輛好車。若各位不選 YU7,也可以考慮 Model Y,當然國內其他車款也不錯。明天晚上理想 i6 也要發布,可以考慮理想 i6。我認為,正是因為有你們用戶的支持,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才能越來越強大。
在發表會上,我一再強調,這個標準版不是入門版,不是隘版,更不是閹割版,它相當於別人家的 Pro 版、Max 版、Ultra 版。我們的標準版就是原先規劃的長續航 Pro 版。我們用這麼大的決心,把這輛車做好。
在 SU7 發表會前,我請教了 23 位媒體朋友,其中 21 位都不看好。而這次 YU7,我又問了很多媒體朋友的意見,你們知道他們的回饋嗎?他們都非常看好,反而讓我壓力更大。這款與眾不同的 SUV,真的能被大家接受嗎?我們的內心仍有些忐忑,但我堅信,YU7 傾注的無數心血一定會贏得大家的共鳴。
在 YU7 發表會結尾,我說了一段話,我今晚再念給大家:YU7 為誰設計的呢? YU7 是為無法忍受平庸的人,那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人,也是為那些雙肩承擔責任、內心仍有遠方的人;為那些清晨送孩子上學、順路也給自己買束花的媽媽;為那些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中,內心仍有星辰大海的人。
我特別想說,小米 YU7 就是我們小米工程師寫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一封最真誠、最硬派的情書。 YU7 一上市,才有今天的成績。所以三年前我們大膽冒險的決策,以及過去三年所有努力,回頭看都是值得的。
這裡我想分享一位 YU7 車主的故事。 他說,寶寶出生後,他就成了別人眼裡的奶爸,還專門買了大六座 SUV。 有一天晚上下班,他突然感到很失落,獨自在車上待了半小時。 在忙碌的工作與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他似乎慢慢失去了自己。 一年多來,他為家人費盡心力,卻沒有為自己買過任何東西,哪怕一件 T 恤。 他說,看完 YU7 發佈會後被深深打動,當晚就說服家人給自己買了一輛 YU7。
也許 YU7 的奇跡就來自這裡。 從底牌到全新奇跡,YU7 給我們的啟示是:遇到困難時,不妨換個思路大胆嘗試,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從 SU7 到 SU7 Ultra 再到 YU7,小米汽車用紮實成績改變了大家對一家手機公司造車的質疑。 同時,中國汽車行業也在經歷巨大變革,在高端市場上,國產汽車已全面崛起。
10 五十多歲正是闖的年紀
這幾年,小米經歷的深刻變化,也悄然影響了許多人。 比如我的好朋友陳年,他是凡客誠品創始人,經常跑我的直播間蹭流量,自稱我的「榜一大哥」。 提前聲明一下:他沒有付過我一分錢的廣告費,如果大家對凡客有意見,直接罵他,千萬別找我。
去年,小米 SU7 發佈會,是我造車三年的第一份答卷,對我特別重要,我特意邀請陳年來參加。 他說來不了,因為正在大連寫小說,閉關一年多,除了偶爾出去吃飯,幾乎不出門。 我聽完很驚訝,也確實有一段時間沒見到他。
他跟我說,凡客當年創業攤子做得太大,最後欠了十多億。 此後十多年,幾乎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想還債。 就這樣,他整整還了十年,三年前終於全部還清。 在還清的那一刻,他也徹底累了。
當他告訴我的時候,那一瞬間,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只能輕輕地說一句:「我懂。」
沒想到,SU7 發佈會當天,他還是來了。 發佈會非常成功,當晚不少朋友一起聚餐,氣氛熱烈,唯獨他格外安靜,幾乎沒怎麼說話。
半年後,陳年突然約我聊聊。 我們約在第二天晚上 9 點,見面后我才知道,他一大早特意從杭州坐火車趕來。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杭州? 他不是在大連寫小說嗎? 書寫得怎麼樣了? 這時他告訴我,去年 3 月份看完 SU7 發佈會,他受到了很大觸動。 4 月份,他把整個公司搬到了杭州,自己帶隊全面轉型做直播電商。
我隨口問了一句:「整個公司搬到杭州,這動靜很大啊,搬了多少人? 他說「三四個人吧」。 我一下子理解了他的狀態:那個曾經一萬多人的凡客,現在實際上已經歸零。 我印象中的陳年書生氣很重,我多少有點擔心,他能幹得了直播電商嗎? 何況陳年這個年紀了,還能從零開始嗎?
他很有信心地告訴我:就是 SU7 發佈會那個晚上,彷彿心中沉寂很久的東西突然被點燃。 他說:「雷軍可以改變自己跨界造車,我也可以!」就在那一刹那,我腦海裡立刻冒出一句話:「果然,五十來歲,正是闖的年紀!」
今年年初,他又來找我,高興地告訴我,凡客已經做到了抖音男裝前三,據說還經常排到第一位(這一點我沒有核實過)。 凡客公司也發展得不錯,聽說現在有好幾百號人。 陳年,這位我認識了 28 年的朋友,這一次我真心佩服!
過去五年,無論對小米,還是對我個人,都是一場徹底的蛻變。 我們從一家互聯網公司,堅定地邁向智慧製造的新戰場,從手機和消費電子出發,開始構建「人、車、家全生態」的局面。這一路的改變,遠不止於造車、晶元和高端化,更重要的是,我們用五年的腳踏實地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與靈魂!
五年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從迷茫到蛻變。 有時候隔著千山萬水,有時候其實只隔著一層窗戶紙。 只要持續努力,不斷成長,每個人、每個團隊,都有機會「逆天改命」!
謝謝大家! 今天上半場的演講就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