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回暖與對俄下滑成焦點!陸Q1汽車出口穩定成長 但陷「增量未增收」困局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上周四 (8 日) 發布的數據,中國今年首季汽車出口呈「總量成長、結構分化」特徵。今年首季累計出口整車 153.8 萬輛,年增率 16.4%,出口金額 257.37 億美元,僅較去年同期增加 2.2%,「增量不增收」現象明顯。
上述趨勢跟汽車業利潤率持續走低相呼應,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汽車業今年第一季利潤率降至 3.9%,較十年前腰斬。
地緣政治成為影響出口格局的關鍵變數。今年第一季中國對前蘇聯國家出口量較去年同期下降 29.6%,其中俄羅斯 3 月自主品牌銷量銳減 50% 至 4.9 萬輛,拖累整體表現,主因俄國自 2024 年起強化外資汽車認證審查,今年 2 月更暫停多款商用車銷售來扶持本土產業。儘管俄國仍是中國汽車最大出口國,但較 2024 年單月近 10 萬輛汽車的高峰已大幅縮水。
與俄羅斯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對歐盟出口顯著回暖。今年首季對義大利、西班牙出口量年增 80% 和 173%,兩國首度躋身出口量前十名。
根據 Dataforce 統計數據,混合動力車型需求激增推動歐盟市場復甦,今年首季中國品牌在歐洲登記新車超 15 萬輛,其中燃油及混動車型佔比達 70%,為 2020 年以來最低電動化比例。上汽 MG 歐洲市場混動銷量較去年同期成長兩倍,比亞迪更將新車型混動版推出週期從 6 個月縮短至 3 到 4 個月。
儘管電動化長期趨勢不變,但全球市場偏好正加速調整。歐洲市場 3 月純電動車註冊量佔比跌破 30%,促使中國車廠調整產品策略。與此同時,英國、澳洲等已開發國家市場異軍突起,今年首季中國對英出口汽車 4.2 萬輛,澳紐市場出口量也較去年同期成長 34%。
但出口量成長難掩產業獲利壓力。中國全國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目前自主品牌海外均價持續下探,加上原料成本上升,導致出現「量增利減」困局。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專家分析指出,歐盟重啟電動車價格談判、美國加徵關稅等外部風險,恐將進一步壓縮中國車廠利潤空間。
面對結構性調整,中國車廠正加速佈局多元化市場。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隨著中歐電動車價格談判推進及新興市場需求釋放,今年全年出口可望突破 650 萬輛,但如何提升高附加價值產品佔比,將成為破解「增量不增收」難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