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徘徊四年新高!為何港幣在美國「三殺」風暴下成為資本市場新寵?

近月以來,港幣兌美元 (USDHKD) 持續呈強,在 7.7575 至 7.76 附近徘徊,在 4 年高點徘徊,本月前三周表現出色,這一情況為何發生,又將持續多久,備受市場關注。
中國《財經雜誌》報導,香港金管局副總裁陳維民上周五 (25 日) 針對近期港幣匯率持續走強現象進行回應,強調當前港元流動性充足,港幣強勢反映國際資本對香港金融市場的信心。此一表態正值全球經貿環境複雜化之際,美國衰退風險加劇、地緣政治波動升溫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呈現「股匯雙強」的獨特態勢。
數據顯示,港幣兌美元匯率自 4 月以來持續徘徊在 7.7575 至 7.7600 的四年高位,距離強方兌換保證僅一步之遙,恒生指數更以全球少數上漲的表現吸引資金持續流入。
從外部環境觀察,儘管美國股債匯市場出現「三殺」引發全球避險情緒,但不同於以往資本湧向美元資產的傳統路徑,此次港幣成為重要避險選擇。
市場分析指出,這得益於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透明度與外匯儲備支撐,香港擁有逾 4200 億美元外匯存底,相當於貨幣基礎 1.7 倍,為匯率提供強力保障。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指出,近期市場運作暢順有序,港幣匯率持續偏強顯示資金未撤離香港。
此外,中國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加速資金流入,透過「股票通」等管道湧入的南向資金不僅提振股市,更推動港幣需求攀升。數據顯示,港股今年首季日均成交額 2427 億港元,年增 84%,新股發行與年中派息高峰更強化港元需求。
根據交通銀行基金研究團隊分析,港股科技類股估價修復與創新藥產業突破,吸引全球資本借道香港佈局中國經濟成長潛力,這種「資金 + 產業」雙輪驅動效應正重塑市場格局。
港幣強勢背後是香港沿用三十餘年的聯繫匯率制度持續發揮作用。該制度以 7.8 港幣兌 1 美元為錨定匯率,透過貨幣發行局機制確保每發行 7.8 港幣必須有 1 美元儲備支撐。當市場匯率觸及 7.75 強方兌換保證時,金管局將向銀行賣出港元、買入美元以增加市場流動性,反之則買入港元穩定匯率。在此機制下,港幣供應量完全由外匯存底支撐,形成類似「穩定幣」的信用背書。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銀行體系總結餘持續減少卻未引發市場恐慌。上周二 (22 日),香港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因折現窗操作增加 6 千萬港幣流動資金,折射出港股交易活躍帶來的流動性結構性變化。
市場人士指出,股票結算需求激增、融資融券活動擴張正推高港幣需求,銀行體系流動性趨緊反而成為股市火熱的反向指標。數據顯示,港股保證金貸款餘額已回升至 2023 年高點,顯示槓桿資金加速入場。
然而,市場雖認為港幣短期還有上行空間,但升幅受限。目前港美利差倒掛導致套利交易空間縮小,加上香港金管局可透過調整外匯基金票據發行節奏調節流動性,星展銀行經濟學家指出,港幣強勢更反映資本流動方向而非貨幣政策差異,若聯準會 (Fed) 重啟降息週期,港幣可能面臨被動升值壓力。
對此香港金管局強調,將延續聯繫匯率制度優勢,透過貨幣發行局機制與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維持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