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5季暴買!今年首季公募基金持倉港股市值激增124% 科技與創新藥類股領銜

香港股市今 (28) 日開高後走弱,之後反彈至平盤之下ㄓ微跌,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港股表現亮眼,公募基金重倉港股市值突破 4400 億元,連 5 季成長,主動權益類基金持股比例最高增幅逾 40 個百分點,這一現象引發市場高度關注,機構普遍認為港股正迎來系統性投資邏輯的重構,中長期發展空間值得期待。
根據 Wind 數據,截至上月底,公募基金重倉持有港股 199.68 億股,年增 27%,持股市值達 4454.08 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 124%。
《中國基金報》報導,受惠於港股市場回暖,今年首季公募重倉股市值增加 1245 億元,增幅 38.8%,其中騰訊、阿里巴巴、小米最受青睞,重倉市值分別達 849 億元、507 億元、320 億元,中芯國際、美團等個股也躋身百億持倉陣營,主動權益類基金港股部位從 23.95% 提升至 28.19%,逾七成產品加碼幅度逾 10 個百分點,部分基金甚至加碼逾 40 個百分點。
根據交銀基金權益研究部報告,加碼重點集中在港股網路龍頭企業,主要看好他們在 AI 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從估值、資金、產業三個角度分析,當前港股科技股估值較美股 2023 年科技創新周期仍有差距,北向資金持續湧入帶來增量資金,加上宏觀環境回暖,AI 產業業績兌現預期強烈。
摩根資產管理也表示,AI 平權敘事推動港股科技股結構性突破,大數據、雲端運算等類股將受惠於全球資金配置轉向。
此外。港交所融資功能恢復也吸引中概股回歸。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港股新股發行規模年增 35%,加上年中派息高峰,推動港幣需求激增。
建信基金經理人劉克飛表示,網路企業獲利改善、新能源汽車競爭力提升、創新藥海外授權成長三大趨勢形成共振,加上港股作為全球化上市平台優勢,吸引資金持續流入。數據顯示,南向資金第一季日均成交額達 2427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幅達 84%。
儘管今年第二季美國關稅政策引發市場震盪,法人機構對港股長期價值仍持樂觀態度。
交銀基金認為,短期績效超預期板塊和紅利資產更具防禦性,但科技、創新藥等代表中國經濟成長潛力的族群將主導中長期行情。
摩根資產管理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使其在聯準會 (Fed) 政策轉向時具備更強韌性,外資回流與內地資金南下形成雙向賦能。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投資正重塑港股生態。增量資金持續流入推動估值中樞上移,南向資金定價權增強促使港股估值邏輯向 A 股靠攏。數據顯示,恒生指數動態本益比已從去年底 9.2 倍升至 11.5 倍,與滬深 300 指數的估值差縮小至歷史低點。
專家指出,儘管短期面臨海外流動性收緊壓力,但機構普遍認為港股已具備長期配置價值。隨著 AI 技術應用場景落實、創新藥研發突破及新能源汽車全球化佈局,港股科技與新興產業可望成為全球資本佈局中國經濟的核心窗口,這場公募基金引領的加倉潮,正在書寫港股市場的新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