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川普讓全球不好「稅」!專家建議:且戰且走 東協台商可用3招「突圍」

美國總統川普於 4 月 2 日公布實施對等關稅費率新政策,目前雖暫停 90 天,但已對國際商貿圈投下震撼彈,進一步揭示在全球貿易舞台上,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PwC 表示,面對不確定的關稅變局,台商必須密切關注政策走向,且戰且走,保持彈性調整空間,並建議在東協國家的台商採取貿易多樣化、原產地證明停看聽、及謹慎評估供應鏈移轉的國際稅務風險等 3 大策略「突圍」。
東協作為對美出口的重要經濟體之一,各國政府均迅速介入,開啟對美貿易談判;其中越南及柬埔寨率先回應願將自美國進口的商品進口稅率下調,而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也紛紛回應將增加對美進口以減少貿易逆差,且不計畫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竭力爭取降低關稅打擊的解決方案。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國際事務長暨東南亞及印度業務主管會計師吳偉臺表示,隨著川普 2.0 時代開啟,台商原本建立的供應鏈體系面臨關稅帶來的重大經營壓力,現階段東協各國政府均展開與美國的經貿談判,但在最終結果出爐之前,對等關稅將來會發生多大的影響仍屬未定之數。面對不確定的關稅變局,台商必須密切關注政策走向,且戰且走,保持營運模式彈性調整空間,以積極布局可能因應策略。
為協助東協台商因應川普關稅震撼彈,PwC Taiwan 提出三大突圍策略:
一、貿易多樣化:破局之鑰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東南亞及印度業務執業會計師陳以謙指出,企業可積極拓展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際市場,探尋對東協商品需求強勁的其他國家。於此同時,更應善用原有的自由貿易協定,以越南為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歐盟與越南自由貿易協定(EVFTA)等,在有利的貿易框架下,增加對這些區域合作夥伴的出口,從而降低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確保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在市場適應方面,新的關稅政策導致商品價格提高,陳以謙建議,在東南亞布局的台商商品應致力於提升自身的品質和獨特性,重新審視其供應鏈配置與生產結構以創新和數位化轉型為核心,不斷優化自身產業升級,與具韌性供應商和供應鏈配套,在管控生產成本的同時,也確實提高產品競爭力,適應新的國際市場需求。
二、因應關稅成本:原產地證明停看聽
專責海關及國際貿易管理的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表示,90 天內中國和非中國生產產品已存在巨大的稅率差異,待對等關稅正式實施後,東南亞國家不同產地間的關稅稅率也將出現分歧。有鑑於原產地認定是依「進口國」法規判斷,於製程或產品原物料、零組件涉及多個國家時,應以哪一個國家作為原產地,須依美國原產地規則判定,建議企業應經過專業分析,而非自行認定,以免涉入「洗產地」的爭議。
李益甄進一步說明,因美國在 4 月 2 日及 4 月 11 日公布了兩波的對等關稅豁免產品清單,加上目前已課徵 232 條款關稅的產品亦豁免對等關稅的適用,企業如欲適用豁免稅則,首先應先行檢視所填具之稅則號別是否正確,錯誤的申報不但無法降低關稅,還可能引起美國海關的稽查,甚至有被處罰的風險。
三、供應鏈移轉:謹慎評估國際稅務風險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東南亞及印度業務執業會計師鍾佳縈指出,面對當前的不確定關稅風險,以美國市場為主的企業是否朝向美國在地製造或應用美墨加協定,又或者仍以具生產力與消費力的東南亞國家為製造基地,調整供應鏈,台商在產線上的布局亦應多做考量。而面臨國際情勢快速變化,各國政策亦面臨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需有效管理稅務風險,確保合規運營。台商應謹慎探討集團海外布局往非華語國家擴散的稅務治理強化路徑,以及專業機構跨國串聯帶給企業的治理能量。
吳偉臺建議,台商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政策追蹤機制,針對美國關稅政策的急遽變化,快速掌握最新法令及對企業產品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現行的美國關稅法令架構複雜度遠超過以往,並非單純從字面上的意義就能理解,坊間也經常出現片面解讀造成的誤區,企業在決策前應先尋求專家的意見,看清局勢,隨時做好供應鏈彈性調配,以強化供應鏈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