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國際稅務專家共商「稅」計 建議台企透過短中期策略布局 用這幾招省荷包

美國再度掀起新一波關稅政策風暴,牽動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的深層動能,對以出口導向為核心的台灣企業而言,無異一場生存壓力測試。今(22)日一場研討會邀集來自美國與亞太各國的稅務專家共商「稅」計,如可透過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和非居民進口人(Non-Resident Importer)等策略調整進口完稅價格、或找尋可享受自由貿易協定(FTA)優惠稅率的地區。
KPMG 安侯建業於今(22)日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全球供應鏈洗牌下的台商生存戰略研討會」,特邀請畢馬威中國供應鏈及間接稅兼亞太區間接稅及國際貿易關務主管合夥人 Kenneth Leung、KPMG 美國所貿易與海關業務董事 Kelly Nelson、協理 Araceli Beneyto 來台與 KPMG 台灣所專家分享美國近期關稅政策以及台商可能因應策略。
畢馬威中國供應鏈及間接稅兼亞太區間接稅及國際貿易關務主管合夥人 Kenneth Leung 說明,在川普 2.0 年代,中國產貨物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和更嚴格的海關檢查,企業可透過「首次銷售原則」和「非居民進口人」等策略調整進口完稅價格、也可考慮改變原本在中國製造模式,盤點是否有其他更適合地區可享受自由貿易協定(FTA)優惠稅率,進而進一步降低關稅成本。
KPMG 美國所貿易與海關業務董事 Kelly Nelson 及協理 Araceli Beneyto 進一步說明,首次銷售原則允許美國進口商在多層次交易中,以供應商對中間商的首次銷售價格作為報關價格,而非實際進口時的採購價格,此舉對面臨高稅率的產業尤其有利,因為它有助於降低進口商品關稅基礎,惟企業應特別注意:
- 交易為真實銷售交易且須明確指定貨物將出口到美國。
- 須能證明在第一次交易完成後,美國進口商就已經對貨物擁有經濟控制權,且中間商不得對產品進行重大加工。
- 若供應商與中間商為關係企業,其交易價格應符合公平交易原則。
針對以上三點企業皆應完整保存相關文件以便向美國海關(CBP)證明其「首次銷售」之合法性。建議企業建立內部適用評估流程,確保交易符合美國海關要求,並定期與律師或報關行確認美國海關對於首次銷售適用標準的實務認定。
KPMG 稅務投資部副營運長丁傳倫強調,面對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帶來的挑戰,企業應從短、中、長期三個層面進行策略規劃與調整。
短期內,企業需診斷現有交易模式是否受關稅政策影響,盤點產品適用的稅則稅號,以辨識是否列入豁免清單;同時,釐清受影響產品的產地履歷,特別是最終仍源自中國的商品,並了解美國買方的態度與接受程度。
中期策略則著重於合規規劃以達成關稅節省目的,例如評估首次銷售原則及非居民進口人(NRI)制度的適用性,重新檢視進口報關價格並進行成本拆分分析,優化整體進口稅負結構。
長期來看,企業應思考如何重新議定交易條件、分散供應商來源,開拓非美市場以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甚至評估將部分產能轉移至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可行性。同時,企業也應確保整體交易過程的真實性、文件完整性與誠實申報,建立健全且可持續的供應鏈合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