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夯交易:拋售美國

根據美國新聞網站《Axios》最新報導,過去一年中,美國經濟的形象發生了顯著變化,曾經被視為全球羨慕對象的美國,如今卻成為了「拋售」的目標。
全球左派曾幻想建立一個新世界體系,以制衡美國的影響力,而這個夢想如今不僅吸引了激進知識分子和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甚至連美國的鄰國和昔日盟友也對此表示支持。
近期,西班牙政府宣布將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儘管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曾警告此舉可能是「自戕」。同時,法國總統馬克宏呼籲歐洲企業停止對美國的投資,歐盟也考慮實施報復性關稅,並計畫對美國科技企業加稅。這一系列舉動顯示出國際社會對美國經濟政策的不滿。
在當前地緣經濟學的背景下,許多國家正在重新評估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彭博新聞社的模型顯示,關稅措施只會進一步增強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促使更多國家與中國而非美國建立合作關係。即使美國徹底停止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數據顯示,約 30% 的貿易夥伴將在一年內恢復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超過一半的貿易夥伴將在五年內完全恢復。
中國的產業政策「中國製造 2025」已實施近十年,期間中國在製造業和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每年新增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總和,同時在全球太陽能板和電池的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在新專利領域的優勢也不斷擴大,儘管專利只是技術進步的一個粗略指標。
《經濟學人》周刊指出,過去十年中,中國在全球新藥研發中的地位顯著提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新藥研發國。中國在臨床試驗中的份額從 2013 年的 4% 增長至 2023 年的 28%。同時,中國發表的高品質科學論文數量已超過歐洲和美國,在多個重要領域如材料科學、工程技術和電腦科學等方面取得了領先地位。
在美國,特斯拉 (TSLA-US) 股價自去年底以來已下跌一半,面臨來自自由派的強烈反對,銷售量也在歐洲大幅下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的銷量自 2020 年以來成長數倍。
經濟史學者亞當圖澤表示,過去的「中國衝擊」是中國融入全球供應鏈,而如今的「衝擊」則是美國試圖融入中國的供應鏈。這一趨勢不僅影響美國的國債,越南去年約有 30% 的國內生產毛額來自對美出口,而最近越南與中國簽署了多項新協議,進一步加深了兩國的經濟聯繫。
總體而言,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的崛起與美國的相對衰退正在重塑國際貿易關係,未來的經濟合作將可能更傾向與中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