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殖利率利差啟示:美股風險未完待續

從殖利率息差擴大可見,美股獲利預測很可能會向下修正,以此計算美股估值較上周五收市價低近四成。
據《英為財情》,收益率息差這個市場「預警系統」的重要性在於:收益率息差的變化,對預測股市走勢和分析市場氣氛至關重要。所謂信用息差,是指兩種到期日相近但信用評級不同的債券之間的收益率差額,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債(無風險)與公司債券(具違約風險)之間的息差。透過觀察這些息差的變化,可以了解金融市場的風險偏好,有助早發現這些息差的變化。
簡單來說,收益率息差反映了金融市場的「風險」水準。經濟向好時,風險較高的公司債與較安全的國債之間的息差會維持在較低水平,因為投資者對企業盈利前景有信心,即使風險較高也願意接受較低迴報。
反之,當經濟環境不明朗或出現壓力時,投資人會要求更高的報酬才願意持有公司債,令息差擴大。息差擴大往往反映投資人對企業違約風險的憂慮加深,這可能暗示更廣泛的經濟問題正在醞釀。
殖利率息差往往在股市動盪前便開始上升。息差擴大時,往往預示著流動性緊張、企業獲利下滑、經濟收縮,以至股市調整等情況即將出現。息差擴大反映投資人避險情緒升溫。當他們意識到金融市場出現根本轉變時,這種避險情緒便會蔓延至整個市場。
收益率息差反映的三大領域變化:
1. 企業財務狀況:信用息差反映投資人對企業還債能力的評估。息差上升顯示市場對企業償債能力的憂慮加深,這種情況在經濟放緩或利率上升時尤其明顯。
2. 風險偏好轉變:信貸市場對經濟衝擊的反應較股市敏感。信用息差擴大,通常意味著定息市場已開始為更高風險定價,這往往是股市即將受壓的先兆。
3. 流動性狀況:當投資人趨向保守時,資金會從公司債流向國債等較安全的資產。這種避險潮會讓公司債市場流動性下降,進而可能導致信貸條件收緊,影響企業投資和擴張,最終拖累股價。
近期川普的貿易戰引發市場動盪,無疑地令「無風險」國債與公司債之間的息差擴大。這是因為關稅直接打擊企業財務(獲利下降)、改變市場風險偏好(估值受壓)及影響流動性(違約風險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流動性已跌至 2020 年疫情停擺以來的最低水準。
雖然息差已見擴大,但仍遠低於長期平均值。然而,若關稅、市場情緒或流動性不足等因素令衰退風險上升,息差便可能進一步擴大。目前,流動性不足是市場最大的隱憂。上週殖利率急升,正暗示債市可能醞釀更大的風險。
「週一公債大跌,跌幅遠超經濟數據或關稅消息所能解釋的程度。我們懷疑是某家機構基金因遭遇強制平倉或贖回要求而被迫清倉。債券市場單日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拋售和成交量實屬罕見。媒體歸咎於『關稅』或『經濟憂慮』,但這些都是債市早已消化的因素。」
從歷史經驗來看,這種突然的大規模清倉往往預示著債市將現流動性危機。這次似乎與對沖基金大舉使用槓桿進行的「基差交易」套利有關。這類交易雖然複雜,但值得深入了解。
整體而言,息差擴大加上債市和股市波動,無疑地令投資人短期內面臨更大風險。
經濟政策前景不明
早前分析過市場下跌成因,主要是川普政府在關稅問題上「朝令夕改」所致。「此輪市場調整,源自川普總統在關稅政策上『搖擺不定』,令企業獲利預期大受影響。關稅政策朝三暮四,市場難以預測企業的未來獲利和獲利能力。目前瞻估值中的『獲利』難以捉摸,市場自然無法對前景作出合理定價。」
這些政策令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急升。我們認為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改變。不過,歷史經驗顯示,這類情況通常持續不久,而且指數飆升時往往已近市場底部。換言之,目前的政策不明朗終會過去,市場屆時可重新專注於獲利和估值。
論及獲利和估值,華爾街普遍認為關稅影響僅限於一個季度。今年首季預期每股獲利為 217 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226.54 美元有所回落。有趣的是,次季預期獲利將回升至 223.86 美元,與去年首季的初始預期相若。
但到第三季,預期獲利將顯著下滑至每股 179 美元。若屬實,這 20% 的跌幅將相當可觀。這對股市的預期市盈率影響尤深。以 18 倍市盈率計算,179 美元的每股盈餘意味著市場合理價值應為 3,222 點,較上週五收盤價跌近四成。
獲利大跌過後,標普環球分析師預期第四季會強勁反彈至先前預期水準。這反映他們認為關稅措施屬暫時性質,相信川普政府最終會與貿易夥伴達成撤銷關稅的協議。
不論結果如何,2026 年的獲利預測很可能會向下修正,更趨近長期成長趨勢線。從殖利率息差擴大可見,隨著經濟放緩和通膨降溫,情勢正朝這方向發展。當然,這建基於目前的債市危機不會演變成更大規模的信貸事件,並波及主要銀行的前提下。有鑒於政策和市場前景充滿變數,分析決定暫時採取減持策略。
現在是降低曝險的時候
上週分析指出市場已現「沽售訊號」。儘管 MACD 和 RSI 能發出先行警示,但市場調整或整固仍需等待均線交叉確認。 這些指標未必能精準預示市場頂部的減倉時機,但往往能在大市顯著調整或整固前,為投資者提供風險預警。
「這些指標同時也能為投資者指示入市時機。在規避 2008 年金融海嘯和 2022 年調整時,這些訊號便發揮了關鍵作用。目前,RSI 已跌穿 50 水平,MACD 也開始轉向,這或預示調整仍會持續。不過,均線交叉尚未印證 RSI 和 MACD 的訊號。
眼下,市況和收益率息差走闊都在向投資者發出警號,市場風險正在上升,或引發進一步下挫和波幅擴大。短期雖可能出現明顯反彈,但長線風險似在累積。
投資人固然可以不理會這些預警。這波調整或如 2020 年疫情期間和 2018 年聯準會「縮表恐慌」時一樣,屬短暫現象。當時市況很快回穩,多頭重拾升軌。
但要注意的是,過往「沽售訊號」持續時間短暫,主要因為聯準會及時出手,或減息、或放水,有時更同時採取兩招。但從聯準會流動性指數來看,當前並非如此。
有鑒及此,分析已趁市場反彈減倉。技術上仍處超賣,本周大市或續反彈,分析對此不感意外。這情況可能重演 2022 年周度「沽售訊號」後的技術反彈。當時亦如今日之情勢,市場憂慮揮之不去,賣盤隨之而至。
這次或會重蹈覆轍,因為市場正因應經濟成長放緩和政策轉向而重新定價。市場鮮有不經重試前期低位或創出新低便見底的。鑑於技術面受損,預期調整未完,市況仍會回落。
樂觀而言,估值調整終有完結時。但這恐怕不會在數週甚至數月內發生。若市場從現水準大幅反彈,減倉的部署難免拖累組合表現。但在未確定調整已過,以及增持股票的效益超過資本風險前,這情況可以接受。考慮到收益率息差的警示、週度「沽售訊號」,加上經濟成長和通膨放緩,市場風險暫時對投資者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