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台灣超前部署下世代電力人才
撰文/陳怡如
再生能源不只是未來重要電力資源,更是臺灣產業維持國際競爭力必須要走的路,為此,政府訂定之《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也就是外界俗稱的用電大戶條款,今年正式上路,約束部分企業導入綠電做法,勢必帶動再生能源或儲能設備等加速發展,相關應用人才百花齊放,電力及能源產業已被視為跨領域的新興高科技產業。
為提前布局下世代電力人才,工研院、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攜手 LinkedIn 舉辦「綠能跨域創新 新世代人才菁英論壇」,在綜合座談會中,邀請重量級專家分享電力人才的培育及養成策略,並頒發首屆「劉書勝紀念獎」及「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希望更多新血投入電力產業。
產官學攜手 增加電力產業吸引力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電力系統是臺灣經濟成長的一個重要基礎,急需更多跨領域人才投入,這時就必須仰賴學校端、就業端雙管齊下,學校端鼓勵更多優秀在學菁英投入電力領域;就業端方面,讓既有電力能源人才有動力持續為這產業奉獻心力。這次論壇匯集產學研專家集思廣益,並頒發劉書勝紀念獎、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鼓勵更多優秀菁英人投入其中,共同推動電力永續。
綜合座談主持人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表示,行政院最近舉辦「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會議中第一個主題就談到「人才與價值創造」,可聆聽到國內許多科技業有很大量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半導體、5G。「當然,也有不少綠能產業提及人才需求,陸續看到政府規畫協助半導體學院、AI 人工智慧學院的育才計畫,卻還沒有智慧電網學院相關規劃。」
曾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兼代理部長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講座教授姚立德表示,在人才養成策略上,他建議可仰賴產官學積極合作,例如透過產業界之實習機會、研究計畫,以及與教育部之產學博士計畫等進行人才培育;透過政府以政策引導,擴大再生能源市場,讓臺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綠能大國,並創造產業鏈,進行技術及經驗輸出;在課程創新上,也可多設計領域式課程如「智慧電網」、跨領域學習課程如「人工智慧」等,並將資通訊科技及物聯網技術適度與傳統能源科技結合,以提高學子興趣。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表示,臺灣已規劃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 20% 的目標,隨著電力與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業界迫切需要跨域整合、具備各樣專長的優質人才投入,如何讓產、官、學、研攜手整合供給和需求面、兼顧理論與實務,教育是百年大計,加上政府的能源轉型 2025 年就要達標,更得要加緊腳步。
面對電力人才的挑戰,台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徐造華指出,以台電來說,未來三年將有約 3,700 人退休,台電將此退離危機化為轉機,精準招募未來發展所需人才,透過與學界合作,甄選對電力有熱忱的在學研究生並提供獎學金,鼓勵朝實務方向研究,養成即戰力人才。
LinkedIn 台灣區資深客戶經理顏淑芬建議,如何培育更多包括電子製造、資訊科技服務業、管理製造業等跨領域人才,「有賴產官學合作來創造更多機會,政府可參考如新加坡政府 SkillsFuture 專案,定義與未來相關的重要技能,提供有意願的國民重新培養關鍵技能;學校也可根據技能趨勢為學生打造相應的學程,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及就業機會;企業亦可提供員工多元在職學習機會,讓既有員工持續學習,以因應日新月異的產業變革。」
台達人資長陳啟禎同樣認為,人才培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必須政府、產業與學界共同投入。專業技術培養與提供跨領域知識,以及如何深化在職進修,是企業很重要的任務。
達德能源法務與人資總監申心蓓從離岸風電角度來看臺灣人才缺口,他認為臺灣電力與能源產業想要長足發展,所需跨域人才涵蓋兼具技術與溝通的跨界人才、良好英文能力的跨國人才,以及更多女性菁英投入的跨性別人才等三大類。
工研院電網學校 為電力孕才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強調,電力人才的需求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再加上,上層的人才很快面臨退休,需求更顯迫切,希望工業局、能源局、工研院產業學院等能跨單位整合,更盼產業界大聲疾呼,才能讓政府聽見民間的聲音。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周怡君表示,面對綠領人才需求,工研院於 2019 年號召 30 餘家知名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兩年間匯聚產學研頂尖師資辦理九大學程,培育上千名智慧電網與綠能相關人才,為電力產業挹注新活水。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8 期 2021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