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GPU、SoC、被動元件無一倖免漲價潮!AI伺服器需求引爆電子產業成本

隨著 AI 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加上儲存產業「超級週期」的全面開啟,記憶體晶片價格持續飆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全球電子產業鏈,從 GPU、SoC 到被動元件無一倖免。
一名記憶體晶片原廠員工向媒體透露,目前產品供不應求,「就算手機廠不下單,我們也能將產能轉向伺服器客戶,他們同樣缺貨,而且售價更高。」
這自信的背後,正是整個產業面臨的晶片漲價浪潮。
近期全球記憶體晶片市場迎來罕見的強勢漲價潮。自 2025 年下半年起,全球記憶體價格全面上漲,進入第四季後漲幅更是迅速擴大。
市場數據顯示,主流 DDR5 16Gb 顆粒在 9 月底價格為 7.68 美元,但短短一個月便升至 15.5 美元,單月漲幅達 102%;DDR4 16Gb 顆粒價格也上漲逾 92%。
以三星為例,其 DDR5-5600(16GB)DRAM 價格在兩個月內從 6.9 萬韓元飆升至 20.8 萬韓元,幾乎翻了三倍。
三星更宣布將伺服器記憶體合約價調高 30% 至 60%,其中 32GB DDR5 模組價格從 9 月的 149 美元暴漲至 239 美元,創下歷史最大單次漲幅。
摩根士丹利指出,過去六個月,NAND 現貨價格上漲約 50%,而 DRAM 現貨價格暴漲 300%,漲幅遠超 2016 至 2018 年記憶體長週期水準。
TrendForce 預測,2025 年第四季 DRAM 合約價格將較去年同期上漲超過 75%,對整機成本影響可達 8%-10%。
供需失衡的結構性原因:AI 伺服器是核心推手
在供給端,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將產能轉向高利潤產品如 HBM 和 DDR5,導致傳統儲存產品供應下降約 25%。
例如,三星 NAND 晶圓產量目標下調至 472 萬片(下降 7%),鎧俠調至 469 萬片(下降 2%),SK 海力士調至 180 萬片(下降 10%)。
同時,業界數據顯示,2023 至 2024 年間儲存產業的資本支出下降了 30%,而產能擴張週期長達 18 至 24 個月。
有分析師預計,供應緊張的局面可能會持續到 2026 年之前。
與以往景氣週期不同,本輪記憶體晶片市場的上行並非由個人消費性電子推動,而是由 AI 伺服器驅動。
AI 大型語言模型訓練與推理帶來的前所未有儲存需求,徹底改變了產業週期規律。
在需求層面,AI 伺服器對儲存晶片的「量價齊升」趨勢特別明顯:單一 AI 伺服器所需 DRAM 約為傳統伺服器的 8 倍,NAND Flash 的需求則是傳統伺服器的 3 倍。
另一方面,面對 AI 模型參數高達兆級的挑戰,傳統記憶體的數據傳輸速度已成為限制算力發揮的瓶頸,也就是所謂的「記憶體牆」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高頻寬記憶體(HBM)應運而生。HBM 透過將多個 DRAM 晶片垂直堆疊,提供數倍於傳統記憶體的傳輸速度,已成為輝達 (NVDA-US) 、超微半導體 (AMD-US) 等 AI 晶片巨頭的標配。
然而,HBM 的製造工藝複雜且成本高昂,其所需晶圓產能是標準 DRAM 的三倍以上,直接擠壓了傳統 DRAM 的產能,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應緊張。
這種供需的結構性失衡,也在價格上帶來了罕見的現象:由於產能被 HBM 持續佔用,傳統 DRAM(如 DDR4)的供應日益緊張,價格漲幅甚至一度超過更先進的 DDR5,出現了所謂的價格倒掛。
可見,由 AI 需求引發的記憶體晶片漲價風暴正席捲全球,並對整個晶片產業鏈造成連鎖效應。
晶片漲價潮蔓延:從 GPU、SoC 到被動元件
記憶體晶片漲價也迅速影響整個晶片和電子產品產業鏈。
其中,GPU 晶片成為漲價主力。輝達、AMD 等廠商計畫上調顯示卡片價格,以因應記憶體晶片成本上漲。
GDDR 顯存供應緊張,尤其是 AI 伺服器優先使用 DDR5,導致 GDDR6X、GDDR7 短缺,進而推動顯示卡整體漲價。
AI 顯示卡使用的 HBM 價格漲幅尤為明顯,SK 海力士與輝達 2026 年 HBM4 供應協議單價高達 560 美元,比現價漲超 50%。高階遊戲顯示卡與 AI 加速卡近三個月價格已漲約 20%-30%。
根據 VideoCardz,AMD 已計劃調整所有 GPU 型號價格,並通知部分合作夥伴,但具體幅度和時間未定。
同時,有消息稱,因 GDDR 等記憶體晶片成本上漲,AMD 和輝達可能縮減或暫停部分 GPU 生產,將有限晶片優先用於高毛利產品。
市場普遍推測,面向大眾的 50/60 系列 GPU 將首當其衝,消費型 GPU 供應或將受影響。
GPU 價格暴漲不僅衝擊 DIY 市場,也影響預裝系統、筆電、Xbox、PlayStation 及手持遊戲機。
根據《PCMag》報導,儲存成本上升可能導致明年幾乎所有電子產品漲價,同時引發部分市場的恐慌性採購。隨著雲端運算和 AI 企業加大採購,SSD 價格也大幅上揚。
部分 SoC 與 MCU 晶片同樣漲價,這類晶片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汽車電子與物聯網設備,整合的 DDR 記憶體價格暴漲直接推高製造成本。
以汽車電子為例,L3 自動駕駛車型 MCU 晶片所需 DDR 成本佔比已從 15% 升至 25%,推動終端產品調價;高階 SoC 整合 LPDDR5X,成本漲幅超 30%,部分旗艦機定價明顯上調。
被動元件亦受波及。中國龍頭風華高科 (000636-CN) 向代理商及顧客調價,幅度 5%-30%。
其中,電感磁珠漲 5%-25%,壓敏電阻及瓷介電容漲 10%-20%,厚膜電路漲 15%-30%。
風華高科表示,漲價主要因上游金屬原物料價格上漲,其中銀價今年已漲 50%,錫、銅、鉍、鈷等也全面上漲,部分產品線成本壓力龐大。
同時,AI 伺服器與新能源車對被動元件需求激增,單一 AI 伺服器 MLCC 用量是傳統伺服器的 8 倍,加劇供需缺口。
實際上,矽片、晶圓、基板、光阻、封裝材料等晶片核心原料漲價或供應緊張,也會傳導至晶片成本,壓縮廠商利潤。
在記憶體晶片漲價的大環境下,功率晶片、邏輯晶片等通用晶片也隨之上漲。
業內人士指出,下游廠商提前備貨加劇短期緊張,同時頭廠商藉產業景氣提升獲利,中低階通用晶片漲幅雖小,但也達 10%-15%,在消費電子與工業控制領域尤為明顯,形成全面漲價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