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十月裁逾15.3萬人創20年同期新高 陸企高薪搶AI人才與擴張恐難逃踩雷命運?

「末日博士」魯比尼曾預言粗放式成長模式無法持久,終將崩塌,這一預言正襲向美國科技巨頭。近期,IBM 宣布啟動本季裁員計畫,數千名員工將受影響,這場調整恰逢該公司向高利潤軟體業務轉型、爭奪 AI 雲端服務機會的關鍵期。
需要注意的是,自去年開始,美國已颳起裁員風暴。若說上一輪裁員還帶有疫情後經濟復甦乏力的普遍性特徵,當前裁員潮則呈現出鮮明的科技行業集中化趨勢。公開數據顯示,美國企業上月宣布的裁員人數超過 15.3 萬,創下過去 20 年同月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光是今年以來 2,已有 200 多家科技公司裁撤約 9.8 萬人。微軟兩輪裁逾 1.5 萬人,亞馬遜打算削減 3 萬職缺,谷歌更創下 25 年來最大規模的 1.2 萬裁員。
吊詭的是,這些企業今年三季財報都表現強勁,谷歌、微軟等甚至打算明年大幅增加資本支出,為何一邊賺錢一邊裁員?。
專家指出,這一矛盾背後是產業深層調整。一是前期「搶人競賽」埋下隱憂,為爭奪 AI 人才,科技巨頭曾無節制擴張,導致崗位重疊、冗餘激增。如今 AI 技術逐步取代部分職能,加上必須加碼投入新項目,裁員成為降本選擇。
其次,「反向人才收購」悄悄重塑生態。微軟、Meta 等透過高價收購新創公司團隊,壟斷頂尖 AI 人才。這種「安全牌」雖短期加速技術落地,卻擠壓中小型新創公司的生存空間,長期恐削弱創新多樣性,動搖矽谷「冒險 - 回報」的文化根基。
美國就業市場的震盪也牽動中國科技企業的神經。2011 年美國次貸危機後的裁員潮中,少數企業因未雨綢繆實現轉型,多數企業因忽視風險付出代價。當下,中國 AI 產業依托龐大市場與應用場景,加上「AI + 製造」政策紅利,具備獨特優勢,但若人才薪酬較為矽谷、人力成本難以轉化商業回報,類似裁員風險或難避免。
更關鍵的是,美國裁員潮暴露資本驅動下的短視,透過裁員降本、壟斷人才追求短期利益,終可能陷入創新枯竭。中國科技企業需思考能否平衡短期回報與長期技術累積,以及核心競爭力是依賴人才數量,還是品質與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