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就業率98%是假象?人口崩塌+通膨撐起這場「假繁榮」

一份最新的經濟結構分析報告指出,儘管日本就業率創下 98.1% 的歷史新高,且大學畢業生起薪(約 22.6 萬日元 / 月)以每年 4% 的速度增長,這些數據背後的主要驅動力並非來自經濟強勁增長,而是嚴峻的人口結構斷崖與失控的通膨壓力,形同一個就業市場的「假象繁榮」。
報告揭示,日本 2024 年死亡人口達 161 萬,遠超過出生人口 72 萬,年度人口淨減約 89 萬。大規模高齡人口退出職場,加上少子化導致的年輕勞動力嚴重不足,使就業市場供需達到一種微妙的「代際平衡」。
然而,由於近年來貨幣貶值及央行寬鬆政策引發社會通膨,房價、能源、醫療等生活成本全面上漲,實質薪資增長幅度落後於通膨水平,年輕人生活壓力並未緩解。
分析深入探討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的社會遺緒。90 年代的經濟災難遭遇畢業潮,爆發嚴重的「就業荒」。政府為紓解危機大幅擴招研究生和博士生,卻意外加速了學歷貶值,造成大量「高學歷難民」和「浪人博士」。這一歷史進程徹底摧毀了日本社會對「學歷改變命運」的信仰,催生了普遍的「努力無用論」與「躺平文化」。
針對當前社會普遍對「學歷是否仍有用」的焦慮,報告指出,學歷依舊是進入新興高技術門檻的敲門磚,但已不再是核心競爭力的全部。隨著 AI 和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大量基礎性、重複性的工作將被取代。
未來社會價值的決定因素將是:具備技術槓桿的本科生將勝過不會使用 AI 的研究生; 「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將成為駕馭 AI 和機器人、創造新價值的核心群體。
以無人駕駛技術為例,雖然傳統司機將面臨失業,但同時將催生自動駕駛演算法工程師、遠端安全操作員等高階職位。
面對這場不可逆轉的科技變革,公眾應保持樂觀與耐心。財富將依循產業和城市的生態位逐層滲透。提升個人核心實力,積極參與這場經濟轉型,是實現人生價值與改善生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