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淘金熱遇缺電瓶頸!大摩預警:2028年美國缺20%電力 3300萬戶家庭用電要斷

美國「AI 淘金熱」正面臨嚴峻能源考驗。摩根士丹利 (下稱大摩) 在最新研究報告中示警,受 AI 資料中心龐大電力需求衝擊,美國恐於 2028 年陷入高達 20% 的電力缺口,潛在缺口達 13 至 44GW,相當於超過 3300 萬戶家庭的每年用電量。
以 Stephen Byrd 為首的大摩分析師團隊在報告中指出,資料中心耗電量激增是主因。
微軟、谷歌、亞馬遜及 Meta 等科技巨頭打算在 2025 年前投資近 4000 億美元擴展 AI 算力,但電力供應卻難以跟上。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此前也坦言,當前最大挑戰「不是算力,而是電力」,若供電不足,部分 AI 晶片恐面臨閒置風險。
AI 資料中心建設週期僅兩年,但輸電線路卻需十年,供需錯配讓美國電網瀕臨極限。以擁有全球最大資料中心的佛州為例,Dominion Energy 訂單量一年內從 40GW 飆升至 47 吉瓦,相當於 47 座核反應爐發電量。
目前,AI 資料中心已消耗美國 4% 電力,預計 2030 年將升至 12%。分析師強調,AI 需求正以「非線性速度」增長,已成現代最大技術變革,卻令國家電網不堪重負。
為緩解缺電危機,大摩提出多種「快速供電」方案:布魯姆能源燃料電池可增加 5-8GW,天然氣渦輪機貢獻 15-20GW,核電則能補充 5-15GW。
亞馬遜、谷歌已探索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R),美國政府也打算在 2030 年前新建 10 座核電站,德州更預計同期建成 100GW 太陽能與儲能項目,甚至有企業考慮激進方案,如太空太陽能發電,谷歌打算在 2027 年測試軌道 AI 晶片,馬斯克的星鏈亦參與相關研發。
短期內,改造比特幣挖礦設施為 AI 運算中心、發展「新雲」短期租賃及「電力外殼」長期資料中心(僅供電與網路的毛坯機房)等商業模式,有望能彌補用電缺口。
此輪能源瓶頸帶來的影響也遠超科技業,企業面臨更高用電成本,新建資料中心選址受限,電力公司需優先供電,加劇區域供應失衡,監管機構恐必須加速審批與升級基建,而消費者則間接承受電價上漲壓力,AI 醫療、金融等服務推廣亦可能延遲。
投資機會則聚焦電網升級、輸電系統、冷卻技術及替代能源企業,反之,仰賴穩定供電卻無法保障的企業風險攀升。
大摩在報告中總結指出,AI 的輝煌能否延續,電力供應將成關鍵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