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超油氣!今年全球新建資料中心投資額將達5800億美元 專家:AI算力正重新定義能源

過去一個世紀,油井曾是財富與權力的核心像徵,但如今資料中心正以驚人速度改寫這一格局。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最新數據,今年全球資料中心投資額預計達 5800 億美元,首次超過「尋找新油氣供應」的 5400 億美元。這一標誌性轉折,宣告全球資本正從碳基能源向資訊能源發起深層遷徙。
這場轉變非短期波動,而是數年累積的必然結果。自 2021 年起,AI、雲端運算與影音串流的爆發式成長,推動資料中心建設需求激增,反觀傳統油氣產業,受到碳中和政策約束、高成本開發及 ESG 評級壓力影響,投資成長持續低迷。
從 2022 至 2025 年,資料中心投資年複合成長率 (CAGR) 超過 20%,同期上游油氣探勘投資僅維持 2% 到 3% 的低速,「算力即能源」的新邏輯已被市場驗證。
資料中心本質是「能量轉換器」;電力輸入,資訊輸出。IEA 預測,2030 年,全球資料中心電力消耗將較目前成長 5 倍,佔全球總用電量 7%,美國、歐洲與中國將貢獻超半數新增需求,倒逼能源系統開啟二次革命,而再生能源佔比將升至 60%,模組化核反應器 (SMR) 恐成「AI 城市」能源後盾,北維吉尼亞、都柏林等資料中心聚集地的電網接取隊列已排至數年,能源供應能力正成為算力擴張的關鍵瓶頸。
與傳統能源依賴資源禀賦不同,資料中心更重視「算力生態」。新一代超大規模資料中心 (單一園區耗電堪比中型城市) 扎堆於電網穩定、土地充裕且靠近使用者的區域,如美國西北部、北歐及中國環渤海地區。
各大城市競爭焦點正從港口轉向「算力密度」,基礎設施、電力政策與稅收優惠成核心競爭力,未來城市的優勢恐將取決於能否支撐更高密度的算力需求。
資本鏈也因趨勢而重構。資料中心開發業者藉 REITs 模式鎖定穩定現金流;能源設備商受惠於高壓變電、冷卻系統需求攀升;綠色能源開發商透過「算力直購」綁定長期訂單;亞太新興市場如馬來西亞、印尼則因成熟區域飽和成為新熱點;碳管理、液冷及廢熱回收等服務鏈也加速生長。
不過,熱潮下風險隱現;電網升級落後恐致專案延工,電價波動侵蝕利潤,歐盟能耗上限等監管壓縮空間,低功耗晶片與邊緣運算更可能讓部分資產提前貶值,業界也提醒必須警惕將「建設熱潮」誤判為「長期結構紅利」。
從「開採地下油井」到「挖掘數位燃料」,資本正從實體能量轉向資訊能量。這場變革不止於經濟轉型,更是文明底層能源結構的重建。未來十年,最具想像力的「能源公司」或許不再擁有油井,而是掌控著千萬台伺服器的算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