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熱潮重演網路泡沫悲劇?高盛點出五大警訊

人工智慧 (AI) 支票愈開愈大,雖然目前 AI 是否已達「泡沫」水準仍待商榷,但對重演 2000 年網路泡沫化的擔憂正在加深。高盛分析師認為,目前股市看起來比較像 1997 年的科技股榮景,尚未重現 1999 年情形,但類似網路泡沫化初期的風險正在增加。
Business Insider 報導,高盛分析師 Dominic Wilson 和宏觀策略師 Vickie Chang 周日 (9 日) 在報告中說:「我們看到,隨著 AI 投資熱潮延續,90 年代累積的市場失衡問題可能變得更加明顯。近期出現了一些類似 90 年代繁榮轉捩點的跡象。」
兩人補充指出,目前的 AI 投資熱潮,看起來與 1997 年的科技股情況相似,那時距離泡沫破裂還有好幾年,也因此,目前 AI 投資熱潮仍有繼續的空間。
儘管如此,以下警訊曾在 90 年代末期、也就是距離網路泡沫破裂至少還有兩年的時間點出現,值得投資人留意:
1. 投資支出達到高峰
高盛指出,90 年代科技設備和軟體的投資支出達到「異常高水準」,並在 2000 年達到高峰,當時電信與科技業的「非住宅投資」約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15%。
而在網路泡沫破裂前的幾個月,投資支出開始下降。
高盛策略師表示:「高昂的資產價格,對實際支出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投資人對大型科技公司在 AI 領域的巨額支出愈來愈謹慎。亞馬遜 (AMZN-US)、Meta(META-US)、微軟 (MSFT-US)、Alphabet(GOOGL-US) 和蘋果 (AAPL-US)2025 年的資本支出,合計料將達到約 3490 億美元。
2. 企業獲利開始下滑
高盛指出,企業獲利在 1997 年末達到頂峰,之後開始下降。
Wilson 和 Chang 說:「獲利能力在榮景結束前就已達到頂點。雖然報表上的利潤率看起來仍較為穩健,但總經數據顯示,在泡沫後期,獲利能力下降的同時,股價仍在加速上漲。」
目前企業獲利仍強勁,根據 FactSet 的數據,標普 500 成分股第 3 季的綜合淨利潤率約為 13.1%,高於過去五年的平均值 12.1%。
3. 企業債務快速膨脹
高盛分析顯示,在網路泡沫到來之前,企業債務不斷增加,企業債務占獲利的比率在 2001 年、也就是泡沫破裂之時,達到最高峰。
高盛兩位策略師表示:「投資增加、加上獲利減少,使企業部門的財務平衡 (即儲蓄與投資之差) 陷入赤字。」
今年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 AI 投資,資金有一部份靠舉債得來。例如 Meta 在 10 月底發行 300 億美元債券,以加碼 AI 投資。
不過高盛補充,多數公司目前是用自由現金流來支應資本支出。此外,目前企業債務占利潤的比率,也仍遠低於當年網路泡沫的高峰水平。
4. 聯準會 (Fed) 降息
90 年代末期正是聯準會 (Fed) 的降息周期,這個因素成為股市上漲的重要動能。
高盛寫道:「利率下降和資金流入,為股市增添了動能。」
Fed 今年 9 月和 10 月分別都降息 1 碼 (25 個基點)。根據芝商所 (CME) FedWatch 工具,投資人預期 12 月可能再度降息 1 碼。橋水 (BridgeWater) 創辦人達里歐 (Ray Dalio) 以及一些市場專家已警告,Fed 寬鬆周期可能助長市場泡沫。
5. 信用利差擴大
根據高盛分析,在 2000 年初網路泡沫前,信用利差曾擴大。
信用利差指的是債券或信貸工具的收益率相對於美國公債等基準的溢價,當利差擴大,代表投資人認為風險增加,需要更高回報作為補償。
目前信用利差仍處於歷史低位,但最近幾周正開始擴大。ICE 美國高收益債券指數 (The ICE Bank of America US High Yield Index) 的選擇權調整利差 (Option-Adjusted Spread, OAS) 上周攀升至約 3.15%,高於 10 月底的低點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