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僵局未解 全球車廠陷停產危機 中國商務部再度回應

隨著中國與荷蘭之間關於安世半導體 (Nexperia) 控制權爭議的持續延燒,安世半導體晶片的供應狀況變得愈發緊張。全球許多汽車大廠再度面臨類似疫情期間的供應危機,被迫開始減產,甚至導致部分工廠停產。
這場供應中斷的根源在於今年 9 月 30 日荷蘭方面強制接管了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隨後,中國商務部在 10 月 4 日宣布對安世半導體實施出口管制,禁止安世半導體中國生產的晶片和元件出口。由於安世半導體 70% 的封測產能都在中國,此舉迅速導致安世晶片在海外供應陷入緊缺。
儘管中國商務部於 11 月 1 日宣布會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給予出口許可,但荷蘭安世方面此前已於 10 月 26 日宣布停止向中國安世半導體封測廠供應晶圓,導致後者無法正常生產。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周四 (6 日) 再度回應此事。何亞東表示,荷方不當干預安世半導體內部事務的做法,造成了全球半導體產供鏈的動盪和混亂,並強調荷蘭政府不顧中方多次在磋商中提出的合理訴求,沒有展示出建設性態度和行動,反而升級了全球供應鏈危機,對此「荷方應承擔全部責任」。
中方強調,已本著對全球半導體產供鏈穩定與安全的負責任態度,及時批准了中國出口商的相關出口許可申請,並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努力促進安世半導體 (中國) 恢復供貨。中國商務部敦促荷方,應從維護中荷、中歐經貿關係大局的角度出發,以負責任的態度與中方相向而行,停止干涉企業內部事務,並為安世半導體問題找到建設性解決方法。
受此供應問題影響,汽車製造商首當其衝。本田汽車早在 10 月底就宣布,其位於墨西哥中部生產 SUV「HR-V」等車款的塞拉亞工廠已自 10 月 28 日起停產,同時美國和加拿大工廠也自 10 月 27 日起進行生產調整 (減產)。進入 11 月初,福斯汽車 (Volkswagen) 位於沃爾夫斯堡的工廠也暫停了高爾夫 (Golf) 車型的生產。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 (Bosch) 同樣因晶片供應緊張,計畫讓薩爾茨吉特工廠的工人休假。
德國汽車大廠寶馬 (BMW) 採購負責人馬丁 (Nicolai Martin) 坦言,「這件事每天都在困擾我們」,並表示公司已啟動專責小組,並通過現貨市場採購晶片,同時積極尋找替代供應商。奔馳 (Mercedes-Benz) 的負責人博澤 (Joerg Burzer) 則明確指出,這次的危機並非產能不足,而是政治因素造成的供應中斷。
安世半導體生產的晶片雖然單價低廉且非特別先進,但其供應數量非常可觀,是汽車電子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據德國聯邦汽車管理局 (FAZ) 估計,每輛汽車大約裝有 500 個安世半導體的零部件。博澤強調,「只缺兩顆小晶片,我們也無法組裝整輛車」。正因為這些晶片價格低廉且品項繁多,建立雙重供應鏈以分散風險在經濟上並不可行,加劇了車廠對安世供應的依賴性。
隨著影響持續擴大,日產汽車也被迫於 11 月 5 日宣布對其位於日本的 2 座工廠 (追濱工廠和日產汽車九州工廠) 進行減產,預計自 11 月 10 日起為期一週,規模達數百台。日產表示,會努力將對交車的影響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