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趕者到挑戰者!超微靠性價比+差異化挑戰兩大巨頭 專家:刺傷英特爾卻難敵輝達

超微半導體 (AMD-US) 周三 (5 日) 發布今年第三季財務報告,營收年增 35.6% 至 92.5 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其中資料中心業務收入 43.4 億美元,年增 2.3%,成為最大亮點。這一成績不僅印證超微在 AI 算力賽道的強勁勢頭,更標誌著超微與輝達的「GPU 霸主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超微的亮眼表現,與近期接連斬獲重量客戶訂單密不可分,自上月以來先是宣布與 OpenAI 達成 6GW 算力策略合作,接著拿下甲骨文 5 萬顆 MI450 系列超級訂單。
在財報會議上,超微透露 OpenAI 的 GW 部署將於 2026 年下半年啟動,未來幾年預計為公司貢獻超 1000 億美元收入,極大提振了市場對超微長期增長的信心,超微周三股價應聲漲 2.5%,10 月 6 日至今累計漲幅達 56%,市值增逾 1000 億美元。
資料中心業務的爆發,核心驅動力是超微 Instinct 系列 GPU 的市場認可度提升。隨著大模型迭代放緩,AI 算力需求從「訓練」轉向「推理」,市場對晶片的性能要求從「高精度」轉向「記憶體頻寬、能效比與成本」。
超微精準抓住此結構性變化,其 MI300X 晶片單卡 HBM3 內存頻寬達 192GB,遠超輝達 H100 的 80GB,推理時單卡可承載 H100 需 2-3 張卡處理的模型,顯著降低伺服器、功耗等系統等級成本。同時,MI300X 售價約 1 萬 - 1.5 萬美元,僅 H100(2.5 萬 - 4 萬) 的一半,Tokens/Dollar(每美元產生 Token 數) 最高高出輝達 33%。
在性價比優勢下,超微迅速成為輝達以外的「可信賴替代方案」。超微在 GPU 領域的崛起,與當年挑戰英特爾 CPU 霸主的策略如出一轍。
2017 年,超微憑藉 Zen 架構處理器以更低價格、更高核心數切入市場,2019 年 Zen2 架構的 Ryzen 和 EPYC 系列透過台積電先進製程全面反超,市佔率從 18% 躍升至 30%,最終與英特爾形成雙寡頭。
如今,超微將「性價比 + 差異化」打法複製到 GPU 市場,先用低價策略打破輝達壟斷,快速累積客戶與生態基礎,再透過研發迭代補齊高端短板。
這項策略已初見成效。超微資料中心收入雖僅為輝達的十分之一左右 (輝達 2026 第二季資料中心營收 411 億美元),但增速迅猛。更重要的是,甲骨文、Meta、微軟等主要雲端廠商的接入,推動超微 ROCm 生態加速成熟。儘管 ROCm 的開發者社群(約 600 萬開發者) 和加速庫數量 (300+) 仍落後於 CUDA(600 萬開發者、300 + 庫),但重量級客戶的示範效應正加速生態完善。
然而,要真正撼動輝達的「GPU 霸主」地位,超微仍面臨多重挑戰。首當其衝的是軟體生態壁壘。CUDA 經過十餘年積累,已形成「硬體 - 軟體 - 開發者」的完整閉環,客戶遷移至超微平台需重新適配模型,隱性成本高昂。儘管超微透過重量級客戶合作加速生態建設,但短期內仍難與 CUDA 抗衡。
其次,輝達的研發投入與技術迭代速度仍是巨大壓力。2025 財年,輝達研發費用達 129.14 億美元,較去年成長近 50%,2026 上半財年研發費用 86 億美元,成長率超 40%,遠高於超微同期水準。高強度研發支撐下,輝達在產品世代、製程工藝 (如 CoWoS 封裝) 和系統整合能力上持續領先,建構起深厚護城河。
不過,市場格局已悄悄生變。超微的強勢入局,標誌著 GPU 競爭從「一家獨大」轉向「一超多強」。
隨著 MI450 等新一代產品大規模部署,硬體市場的競爭將推動 AI 算力成本下降與普及。行業人士分析道:「超微的突破不僅是自身的成功,更打破了輝達的定價壟斷,讓整個 AI 算力行業進入「買方市場」。
從 CPU 到 GPU,超微用兩次「逆襲」證明,在技術密集型產業,性價比與生態的精準定位,足以撬動巨頭的壟斷壁壘。儘管顛覆輝達仍需時間,但超微已撕開缺口,為產業多元化競爭寫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