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大西洋:美國正逐漸淪為「輝達化」國家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大西洋:美國正逐漸淪為「輝達化」國家。(圖:Shutterstock)
大西洋:美國正逐漸淪為「輝達化」國家。(圖:Shutterstock)

 美國似乎正逐漸淪為「輝達化」國家。《大西洋》雜誌分析指出,美國經濟正陷入一場由 AI 熱潮引發的危險困局:如果這場史無前例的投資泡沫最終破裂,可能引發堪比 2008 年的金融崩盤;而如果它真的成功,則可能淘汰無數工作崗位,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衝擊。無論成敗,結局似乎都只會是真實而痛苦的動盪。

美國正逐漸淪為「輝達化」國家

根據《大西洋》雜誌報導,人工智慧(AI)的熱潮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美國地景與經濟結構。

從太空中,衛星都能捕捉到這股浪潮的痕跡:印第安納州新卡萊尔(New Carlisle)的農田,在不到一年內已轉變為龐大的工業園區,7 座矩形的數據中心拔地而起,另有 23 座正在規劃中。

這些數據中心歸亞馬遜 (AMZN-US) 所有、由 AI 公司 Anthropic 租用的建築內部,無數機櫃正以難以想像的規模進行運算。

據估算,這片尚未完工的園區目前耗電量已超過 500 兆瓦(MW),相當於數十萬美國家庭的總用電量。

投入 AI 領域的能源與資金規模令人咋舌。預計到今年底,全球 AI 技術支出將達 3750 億美元,2026 年更將突破 5000 億美元。

此外,自 ChatGPT 問世以來,標普 500 指數的漲幅有四分之三來自 AI 相關股票。而這場熱潮的核心,先進晶片製造商輝達,近日成為史上首家市值突破 5 萬美元的公司。

《大西洋》指出,若將福特汽車當前市值乘以 94 倍,仍不及輝達的市值。20 年前,福特的市值卻曾是輝達的近三倍。

如今的美國,正如沙烏地阿拉伯是「石油國家」一樣,正逐漸成為一個「AI 國家」。更具體地說,是一個「輝達 (NVDA-US) 化」的國家。

美國經濟陷入「良性人質困境」的經濟

報導分析,美國經濟似乎正陷入一種「良性人質困境」。AI 相關支出對美國 GDP 增長的貢獻,已超過所有消費支出的總和;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AI 支出甚至佔了 GDP 增長的 92%。

科技股在標普 500 指數中的市值佔比,已從 2022 年底的 22% 飆升至近三分之一。Meta(META-US) 、微軟 (MSFT-US) 和 Alphabet(GOOGL-US) 近日均公布了顯著的季度營收增長。

《路透》報導指出,OpenAI 正考慮最快於明年啟動上市計畫,其估值可能高達 1 兆美元,有望成為全球史上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之一。

許多專家認為,這股成長勢頭仍將持續延燒。然而, AI 的繁榮掩蓋了美國經濟其他領域的疲軟。

儘管科技股一路飆升,但這些公司在標普 500 成分股的淨利潤佔比幾乎沒有變化。股市繁榮的同時,職位空缺數正在下降,已有 22 個州處於或瀕臨衰退,美國製造業亦在萎縮。

《大西洋》引述分析擔憂:如果 AI 帶給美國企業的希望,最終被證明只是一場海市蜃樓,將會發生什麼?

泡沫的陰影:巨額投資與微薄收入

數據中心支出與其他經濟領域的巨大差距,讓關於「泡沫」的議論日益普遍。越來越多的分析師指出,AI 領域的歷史性投資與其相對微薄的收入之間存在巨大脫節。

例如,據《The Information》報導,OpenAI 去年營收約 40 億美元,卻虧損了 50 億美元。微軟對 OpenAI 的投資在 7 月至 9 月間累計虧損超過 30 億美元。

麥肯錫近期的報告更顯示,近 80% 使用 AI 的公司發現,該技術對其淨利潤沒有顯著影響。

《大西洋》指出,最令人擔憂的情境是,AI 產業的巨額投入在短期內,甚至可能永遠,無法轉化為實際利潤,而資料中心正處於這場疑慮的核心位置。

歷史上的基礎設施熱潮,從運河、鐵路到網路泡沫時期的光纖電纜,都曾引發炒作、投資狂潮,並最終導致市場崩盤。

2008 年的既視感?數據中心的複雜融資

《大西洋》的報導進一步揭示,隨著 AI 軍備競賽升級,科技巨頭開始尋求外部資金,即「舉債」。但它們正透過複雜的金融操作來規避傳統債務。

部分公司正與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巨頭合作,由後者出資建設數據中心,科技公司再支付租金。這些租賃協議可被重新打包成可買賣的金融工具(本質上是債券),並根據違約風險劃分為不同的「層級」。

報導指出,這種模式刻意設計得極其複雜,使外界難以看清實際情況。而這種模式之所以聽起來似曾相識,是因為它與不到 20 年前引發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金融操作如出一轍。

當時,銀行正是將高風險的次級抵押貸款打包成證券層級,並虛假宣傳為高品質資產。

更令人擔憂的是,數據中心的損耗速度極快,隨著新一代 AI 硬體推出,內部的晶片在幾年內就會過時。

AI 無論成敗,皆是動盪

隨著市場進入這一輪高波動期,投資者的焦慮情緒正不斷升溫。若 AI 企業無法兌現承諾,導致科技股大幅下跌,重倉這些股票的高槓桿對沖基金恐將被迫拋售持股止損,進而引發連鎖反應。

金融損失可能迅速擴散至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乃至一般投資人。

當資金開始撤離市場,非科技類股票也難以倖免,整體股市恐將出現雪崩式下跌。對那些原本希望透過房地產等資產分散風險的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場噩夢。

更令人擔心的是,若此次危機波及到投資資料中心的私募股權巨頭。這些掌控數兆美元資產、堪稱全球「影子銀行體系」的企業,一旦出現倒閉潮,後果可能是另一場規模龐大的金融崩盤。

目前,資金仍在源源不斷湧入 AI 行業,但其中存在一種令人不安的「循環特性」。例如:OpenAI 同意向甲骨文支付 3000 億美元獲取算力;甲骨文 (ORCL-US) 向輝達支付數百億美元購買晶片;而輝達又同意向 OpenAI 投資至多 1000 億美元。

一位軟體工程師將其稱為「末日來臨前的技術資本超複雜體」。

《大西洋》指出,到 2025 年底,數據中心成為矽谷權力與野心的象徵。它們帶來的焦慮不僅源於 2008 年金融危機的陰影,也反映了科技業內部的信任危機,從 FTX 與阿拉米達互相支撐的加密泡沫,到 AI 資金狂潮的自我循環。

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科技巨頭若失敗,將重創市場;但若成功,影響恐怕更深遠。繁榮與蕭條彷彿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1. 如果 AI 失敗: 投資數據中心的私募股權公司(它們構成了全球影子銀行體系)可能倒閉,引發另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崩盤。
  2. 如果 AI 成功: 這很可能意味著它們創造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將在人類來不及適應的情況下淘汰無數工作崗位,給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報導稱,矽谷過去 20 年的歷史啟示是:科技巨頭重塑了世界,並因此變得極其富有,但它們大多對過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漠不關心。

數據中心建設正是這種「為了規模而追求規模」的終極體現。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對我們其他人來說,似乎都只會面臨真實而痛苦的動盪。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