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害怕AI泡沫?科技投資人:「好泡沫」或正是人類社會最需要的

提到「泡沫」,多數人聯想到荷蘭鬱金香狂熱、房產投機或龐氏騙局,這些現象既荒誕又危險。然而,美國科技投資公司 Anomaly 的兩位合夥人 Byrns Hobart 與 Tobias Huber 在新書《繁榮:泡沫與停滯的結束》(Boom: Bubbles and the End of Stagnation)中提出,大膽觀點認為這些「近乎瘋狂」的現象,可能是人類社會最需要的創新與投資試驗場。
在他們看來,一些推動技術革命的關鍵節點,如美國曼哈頓計畫、早期網路與半導體熱潮,無一不是由某種形式的泡沫驅動。
Hobart 和 Huber 將泡沫視為志同道合者的「深度合作」,即便外界質疑,他們也能藉由強烈信念與資源集中,加速創新成果的落地。
專家指出,泡沫帶來的最大驅動力,是短期內的資源迅速匯聚。
早期新創公司若孤軍奮戰,很難在短時間內吸引足夠專家與資金。然而當市場出現「熱潮」,投資、人才與社會關注便會蜂擁而至,一些看似瘋狂的創新能快速驗證或失敗。
雖然泡沫常以破裂告終,但 Hobart 和 Huber 認為,破裂並非完全負面。「崩盤」代表過去假設不可行,反而為行業提供冷靜反思的契機,為下一步真正創新掃清障礙。
半導體行業摩爾定律便是一例:在泡沫式樂觀中,晶片製造商與軟體開發商得以爆炸式成長,而缺乏此種快速協同時,創新則可能延緩。
風險投資的兩難:集中還是分散?
風險投資本質與泡沫密切相關,但現實中許多投資人傾向分散以降低風險。
Hobart 與 Huber 認為,真正改變世界的突破需要投資者與創業者的「雙重信念」:集中資本、投入高風險專案,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風險投資回報普遍遵循冪律分布,少數項目貢獻基金大部分收益,因此找到潛在「超級黑馬」比投中多個平庸項目更重要。
豪塞爾(Morgan Housel)基金 Collaborative Fund 的案例證明,一筆 500 萬美元的集中投資,在五年內創造超過 1 億美元回報。
這正體現了泡沫式投資思維:在高信念、充分資源與創新熱情驅動下,破裂風險可控,而回報可能超乎想像。
值得注意的是,《繁榮》一書並非鼓勵盲目投機,而是呼籲突破對失敗的恐懼,創造僅靠「集體信念」才能完成的技術突破與創新實驗。
結合現代 AI 工具與數學方法(如蒙地卡羅模擬、凱利準則),投資者可在控制風險下擁抱泡沫式創新,從而加速科技發展。
在快速更新的技術時代,泡沫式匯聚資源、集中信念與理性評估交織,正是催生重大突破的核心機制。
真正值得追逐的泡沫,不僅是金錢遊戲,更是一場投資、創新與風險管理的信任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