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中國將擴大稀土管制 汽車製造商急尋替代來源

據《路透》報導,由於中國即將實施的出口管制措施,全球汽車製造商正緊急在全球各地搜尋關鍵稀土,高階主管擔憂此舉可能導致零件短缺和工廠停工。
稀土磁鐵是汽車零件 (如後視鏡、揚聲器、油泵、雨刷) 以及燃油洩漏和煞車感測器等電機馬達的核心動力來源。在電動車領域,稀土的作用甚至更為關鍵。
中國主導地位與供應鏈壓力
諮詢公司 AlixPartners 估計,中國控制了全球約 70% 的稀土開採量、85% 的提煉產能,以及約 90% 的稀土金屬合金和磁鐵生產。對於重稀土而言,情況更為嚴峻,中國控制了全球 99.8% 的提煉產能,使得替代來源微不足道。
此次中國擴大出口管制,將用於汽車製造的元素,例如鐿、鈥和銪等,也納入了新的管制清單。德國金屬粉末供應商 NMD 執行長 Nadine Rajner 描述,目前狀況「非常緊張」。她指出,雖然瑞典等國家擁有大量稀土資源,但缺乏將其轉化為可用材料的礦山或提煉產能。
儘管早前一項美中協議曾轉移了供應威脅,但今年早些時候實施的類似限制措施已耗盡了汽車業的稀土庫存。一家向現代汽車供貨的磁鐵供應商高管透露,雖然他們先前建立了庫存,但「大多已被耗盡」,目前供應緊張。
多重困境疊加 威脅產業停擺
由於新的出口管制將於 11 月 8 日生效,有三位業內消息人士透露,在 10 月 9 日出口管制宣布後,一些中國稀土出口商立即收到了海外客戶的緊急訂單。然而,即使中國供應商能夠履行新訂單,海運至歐洲仍需 45 天,稀土瓶頸的威脅是汽車產業面臨的眾多難題之一。
豐田汽車北美採購副總裁 Ryan Grimm 表示,中國對稀土的控制是「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他們可以在兩個月內「讓我們,整個汽車業,停擺」。
除了稀土,汽車製造商還面臨中國對鋰離子電池和電池材料的出口限制,以及與鮮為人知的荷蘭晶片製造商 Nexperia 的智慧財產權爭議,所引發的工廠停工擔憂。
產業轉型:尋求零稀土方案
為了降低依賴,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正在採取積極措施。供應商博世 (Bosch) 預計,汽車業會在截止日期前「超額儲備稀土」。
同時,通用汽車 (General Motors)、ZF 和 BorgWarner 等主要供應商,正在開發低稀土或零稀土含量的電動車馬達。BMW 和雷諾 (Renault) 已經生產了不含稀土的馬達。英國公司 Monumo 利用人工智慧 (AI) 和深度科技模擬,幫助客戶減少了平均 24% 的稀土含量。
儘管由雷諾支持的公司 Neutral,目前每年在法國回收 40 萬輛汽車的稀土,並與歐洲 15 個品牌簽訂了合約,但執行長 Jean-Philippe Bahuaud 表示,挑戰仍在擴大。
專家指出,大多數零稀土馬達的研發和上市仍需數年時間。在中國境外開發新稀土礦和加工廠的努力也面臨困境,因為中國可以持續壓低價格來削弱這些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