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報告:AI算力盡頭是電力 核能成破局關鍵

華爾街金融巨頭高盛研究部近期發布報告指出,釋放人工智慧 (AI) 潛力的最關鍵障礙並非資本,而是電力。這場 AI 浪潮並非單純的程式碼革命,而是一場堪比鐵路、電氣化的基礎設施革命。報告認為,當前限制 AI 進步最緊迫的瓶頸,是驅動這一切所需的龐大電力與天價資本。
AI 成電力「饕餮」 需求史無前例激增
高盛強調,堪稱「吞電巨獸」的 AI 將帶來史無前例的電力股「超級牛市行情」。隨著 AI 算力需求指數級擴張,高性能數據中心對電力資源的需求預計將持續激增。高盛預測,到 2030 年,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較 2023 年大幅擴張 175%,相較於先前的預測 (+165%) 再次上修。這相當於再增加一個「全球前十耗電大國」的電力資源負荷。
高盛預估,到 2027 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預計將增長 50%,而到 2030 年更將增長 160%。數據中心首次成為電力行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標誌著電力需求平穩增長時代的結束。
電網與基礎設施面臨嚴峻挑戰
AI 的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AI 伺服器機架的功耗極高,是傳統雲端伺服器的 10 倍以上。然而,電力供應的挑戰持續數十年,美國電網的平均使用年限已達 40 年,難以應對此需求高峰。審批流程、輸電建設以及燃氣輪機等關鍵供應鏈問題,導致新建天然氣電廠的併網週期長達 5 至 7 年。
輸電同樣是新電廠併網的關鍵瓶頸。高盛預計,至 2030 年美國電網方面的累計資本開支約為 7900 億美元。為緩解審批延遲,聯邦政策至關重要,例如上屆國會提出的《兩黨能源審批改革法案》旨在賦予聯邦政府跨區域輸電項目的審批權。
新增產能與能源結構的優化
高盛研究部估計,數據中心需求增長的約 60% 需通過新增產能滿足。儘管可再生能源仍是獲取增量電力最快、最高效的方式,但風能與太陽能的發電依賴天氣條件,且當前電池技術無法實現長時間儲能以提供可靠的基荷電力。新增發電構成預計將包括:天然氣調峯約 51%、太陽能發電系統約 27%、聯合循環燃氣輪機 (CCGT) 約 12%、風電系統大約 9%。
核能:數據中心可靠基荷電力的最佳解方
報告指出,若想突破電力瓶頸,除了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外,還必須積極擁抱核電。核電的優勢顯而易見,它能提供 24 小時不間斷的零碳基荷電力,完美匹配數據中心對不間斷、高容量電力的需求。
核電復興熱情日益高漲,在大量投資推動下,多家開發商正推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 (SMR) 與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進程。SMR 正成為可靠零碳電力的新選擇,超大規模企業正積極探索投資 SMR,或通過長期購電協議獲取電力。然而,歷史上的成本超支與建設延遲對傳統融資模式構成了挑戰,例如沃格特 3 號機組的成本估計超 170 億美元,是原預算的兩倍多,且推遲了約 7 年。
繞過電網瓶頸:表後電力與創新融資
由於電網併網隊列宂長,許多對漫長建設週期感到不滿的科技公司與數據中心開發商正採取替代方案——「表後電力」(behind the meter)。這即是自行充當電力供應商,包括在現場建設微電網,或將數據中心選址在現有電廠附近,直接從發電源頭購買電力。然而,「表後電力」也存在爭議,公眾圍繞本地用戶的成本負擔與潛在環境問題展開了討論。
在資本挑戰方面,建造一座 250MW 的 AI 數據中心總成本高達 120 億美元,這巨大的資本需求正催生創新的融資模式,包括創投、資產證券化乃至主權基金紛紛進場。高盛建議投資者們可圍繞「可靠性—可獲得性—效率」三條主軸,佈局電力供應鏈的四大核心賽道,捕捉 AI 電力帶來的「超級牛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