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航太產業穩增長十年無虞

先探投資週刊

航太產業技術門檻高,也不易有後進者,疫情過後雖仍持續面臨供應鏈瓶頸,但卻也將是台灣廠商轉大人的好機會。

【文/黃俊超】

台灣有一句俚語: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不過其實這還必須要本身具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且搭配上天時、地利與人和;簡單來說,不是躺著睡就能夠被錢砸醒。國際飛機製造商兩大巨擘空巴與波音,另外則是市占率仍低的中國商飛(COMAC),其餘多為區域型。波音於一九年受到 737 MAX 停飛事件影響,導致訂單與生產量大規模下滑,同年空巴總產量正式超越波音,成為全球第一大飛機製造商,至去年已連續六年登頂。

需求大於供給

過去曾是戲班子中的老大,要重返第一的寶座雖非易事,不過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藍圖中,肯定包含助波音重返榮耀的一臂之力。航空產業是妥妥的寡占市場,波音歷經多次安全、品質與罷工等考驗,加上疫情導致供應鏈大受衝擊,但是手中依舊握有豐厚籌碼,去年底 737 MAX 機型重啟生產是擺脫地獄倒楣鬼的第一步,而後拿下美國第六代戰機 F-47 標案,美中貿易戰一開始的交鋒,中國取消波音飛機交付禁令,但很快的得到豁免。

中國雖然將 C919 視為航太產業技術自主能力的展現象徵,但是實際上根據美國銀行報告顯示,其主要供應四八家來自美國、二六家來自歐洲,真正中國本土僅十四家,超過半數仰賴美國。換句話說,就算美中貿易戰之後還有新的發展,中國也不能拿波音開刀,根據統計,二三年中國擁有波音一八二一架客機、空巴二二二八架,光靠空巴或中國本身,不僅不可能汰舊換新,且若不進口零組件,恐連基本的維修能力都將喪失。

波音至三月底未交付商用飛機訂單達六三一九架,其中四七六三架為 737 MAX 系列、占四分之三強,四月交付四五架商用機,遠高於去年同期二四架,今年連續四個月交機超過四○架、累積一七五架,其中 737 MAX 系列一三三架,扣除取消與轉換後訂單,未交機六二八二架,調整後實際備貨為五六四三架。空巴至四月共交付一九一架,暫時稍微落後於歷史平均交付水準。

若單就當前交機量來推估,空巴與波音年度交機量的目標分別為八二○架與六一○架,目前看來高機率無法達標,空巴主要卡在供應鏈瓶頸,生產節奏相對保守,波音則受制於FAA產量限制與供應鏈挑戰,不過預期仍將超過去年交付數,但是距離整體未交付數量,就算在完全沒有新訂單,且供應鏈扭轉為完全順暢,波音至少需耗費七~八年才可能交付,若以實際狀況來看,供不應求將長達十年以上。

關稅對供應商影響甚微

飛機引擎發動機是最重要的設備,國際飛機引擎主要製造商,兩家美國公司GE與PW,歐洲則是法國賽峰與英國勞斯萊斯。GE與賽峰合資成立CFM,研發出的 LEAP 為目前單走道飛機主流發動機,1A應用於空巴 A320neo,1B應用於波音 737 MAX,1C應用於 C919,空巴終端組裝在賽峰、波音則是GE,也就是說雙方互相需要,因此關稅互相豁免是可以預期的。而包含台灣零組件供應商在內,多採取FOB,基本上關稅都是由製造商負責。(全文未完)

來源:《先探投資週刊》2353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先探投資週刊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