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拿礦產協議換零關稅 台灣要拿什麼換零關稅

文.洪寶山
烏克蘭最終還是跟美國簽訂礦產協議,也許一開始川普就設計好,把拜登軍援給烏克蘭的 1200 億美元武器,包裝成軍援貸款,藉此抬高談判籌碼。
一紙礦產協議 讓美國的利益與烏克蘭掛鉤
幸好,澤倫斯基挺住壓力,跑去跟歐盟領導抱怨,訴苦川普把基於「民主、自由」共同價值背景下,軍援烏克蘭的 1200 億美元武器「變現」為 3500 億美元貸款,法國與英國出面跟川普溝通,最終川普「讓步」,沒讓澤倫斯基簽下喪權辱國的烏美礦產協議,烏克蘭討價還價之後,選擇簽約。
說到底,川普果然是談判專家,要到想要的稀土,不過,烏克蘭也沒有空手而回,這紙礦產協議功能類似「臺灣關係法」,讓美國的利益與烏克蘭掛鉤,間接取得美國檯面下的影響力,達到安全保護的目的。
美國解決中國稀土戰封鎖威脅
不過,川普也公開的說:「烏克蘭不可能加入北約!」這話當然是斷了烏克蘭的路,但也同時像是安撫普丁,因為烏美簽訂的礦產協議,其實也算是張空頭支票,烏克蘭絕大多數的礦產,就是這次烏俄戰爭中被俄羅斯侵占的烏東五地,美國要開採稀土,需要普丁放行。
對烏克蘭來說,澤倫斯基簽訂礦產協議等同是宣示,美國不會承認俄羅斯侵占的烏東五地。對川普而言,烏美礦產協議將賦予美國參與烏克蘭鋁、石墨、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投資的優先權,可以向美國人交代,解決了中國稀土戰的封鎖威脅,至於如何讓普丁同意開採,這恐怕是後面要觀察的重點,川普會不會跟普丁達成交易,把烏克蘭賣了?
烏克蘭取得對美出口礦產零關稅
就在烏美礦產協議簽訂後,5 月 3 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表示,美國將不再擔任雙方的直接調解人,呼籲基輔與莫斯科展開「直接對話」,顯示美國不願再當俄烏調解人!果然很美式作風。但對全球來說,烏克蘭取得對美出口礦產的零關稅,是川普關稅戰的樣本,值得推敲。台灣關稅談判團於美東時間 5 月 1 日已與美方舉行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首輪實體磋商,希望台灣代表團能效法澤倫斯基的威武不能屈,為台灣爭取最大權益。
全球主要國家對關稅談判的立場
整理主要國家對關稅談判的立場與態度。日本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主要卡在汽車與鋼鐵產品上,美方希望降低關稅,但日方強烈反對,並要求美國重新檢視一系列措施。日本政府認為,貿易談判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優先,不會輕易妥協。
加拿大願意談判,但會堅持捍衛本國企業的利益,尤其是涉及能源與農業產品的領域。韓國在關稅談判中希望維持穩定的貿易關係,並確保自身產業不受影響。韓國政府可能會尋求更有利的關稅條件,但不會急於讓步。印度在談判中展現積極態度,並有望成為首個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國家。澳洲在關稅談判中尋求與美國達成互惠協議,希望確保本國出口產品不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特別是在農產品與礦產領域。義大利在談判中的態度取決於歐盟整體立場,可能傾向尋求降低貿易摩擦,但不會獨自採取激進措施。
歐盟正考慮擴大自美國進口商品的規模,金額高達 500 億歐元,以緩解貿易失衡問題。然而,歐盟明確表示不會接受美國對歐盟商品持續課徵 10% 關稅,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水準」,並暗示不會輕易妥協。透過澤倫斯基嘗試尋求歐洲協助的過程,了解到現階段的歐洲並無能力可以保護烏克蘭,自然也插手不上台海危機,出張嘴聲援可以,期待太高恐怕失望越大。
設立主權基金 綁定台美利益
所以川普對台灣的 32% 高關稅、洗產地、台積電赴美投資、半導體供應鏈轉移、AI 伺服器廠商赴美投資、提高國防預算,甚至其他非關稅壁壘,台灣也只能配合,因為也只有美國有能力提供安全保護。
但是澤倫斯基與川普談判的過程,倒是給了台灣很好的示範,代表能抗拒美國壓力,才能得到美國尊重。美烏將設立一個重建投資基金,採取各占一半的股權結構,烏克蘭將保留對烏境內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美國擁有參與烏克蘭鋁、石墨、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投資的優先權。
重點是烏克蘭拿到台灣想要的對美國出口礦產的零關稅,沒多久前政府釋出可以考慮設立主權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 SWF),也許就是打算找美國共同設立科技研發基金,藉此深度綁定台美利益,也可消除台灣科技技術外流疑慮。
確保戰略合作機制 以台灣的科技技術為談判籌碼
為了確保台美科技研發基金成為真正的戰略合作機制,而非台灣單方面的利益輸送,必須明定雙方的權益與義務,基金涵蓋安全、科技、供應鏈、外交與經濟合作,使台美關係更加穩固,並確保美國有長期支持台灣的動機。
對台灣來說,最重要的權益,無非就是確保美國承諾出兵防衛台灣,不把台灣當作交易籌碼。透過基金投資美國國防產業,獲得軍事技術移轉與自主研發能力。透過基金確保台灣的關鍵技術、設備與材料供應不中斷,避免外部封鎖。
美國必須維護台灣的外交地位,確保其他國家不敢輕易打壓台灣,當其他國家打壓台灣 (如要求使館搬遷、威脅斷交),美國必須採取外交或經濟制裁。利用基金資源,確保台灣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經貿組織中擁有高級別地位。台美共同研發 AI 與軍事科技,確保台灣的技術回流,而非僅供美國使用。
台灣能給美國的,除了錢之外,就是科技技術了,台積電帶頭赴美擴大投資,已經引發 AI 伺服器廠商赴美設廠,將來半導體供應鏈也會過去,所以權力握在投審會手上,這就是談判籌碼。
潛移默化台灣價值觀給新美國人?
由於美國長期製造業外流,所以缺乏嫻熟的技術人員,台灣企業必須設立培訓單位重新教育訓練美國就業者,可以把這點加入台美主權基金內,強調台灣企業赴美投資設廠時建立的培訓單位,必須潛移默化台灣價值觀給新美國人,讓台灣獲得更多親台的美國人,而不是把台灣企業當作只會壓榨勞方權益的血汗工廠 (這點過往赴中投資的台商做得失敗),讓美國人帶著感恩的心情友台,甚至願意支持台灣人當美國總統。
最起碼,學習台灣人過著領低薪、全球第五長工時,買東西考慮 CP 值,對勞方賞飯吃感恩且忠誠,遇到公司不景氣時,還能主動犧牲權益加班,而且不罷工抗爭。一旦台灣價值觀植入新美國人的基因裡,自然就不會有對美貿易逆差問題。
來源:《理財周刊》128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