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川普145%關稅屠刀揮下!陸貿易商面對美關稅霸凌:漲價保命或退守海外?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川普145%關稅屠刀揮下!陸貿易商面對美關稅霸凌:漲價保命或退守海外? (圖:shutterstock)
川普145%關稅屠刀揮下!陸貿易商面對美關稅霸凌:漲價保命或退守海外? (圖:shutterstock)

最新數據顯示,在美國政府濫施關稅的干擾和衝擊下,中美今年第一季雙邊貿易仍保持成長,進出口規模 1.11 兆元 (人民幣,下同),成長 4%,但上周美國將對中國的關稅升高至 145%,形同要切斷雙邊貿易,而針對美國新一輪關稅霸凌措施,中國貿易業者則以漲價做出最新回應。

中國《鹽財經》報導,在中國珠三角一家電單車工廠的辦公室裡,張晨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著美國關稅政策的最新動態。過去三天,她不斷調整出口策略,試圖在新一輪加稅潮中穩住這間家族企業的利潤命脈。這個細節折射出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背景下,中國外貿從業人員正經歷的集體陣痛與智慧突圍。

張晨說:「我們跨境電商業務基本上不受影響,因為定價權在自己手裡。」她的工廠生產的入門級電單車客單價約 300 美元,透過自主電商平台銷往歐美市場的產品,實際售價可達廠價的三倍以上。這一定價策略為應對關稅波動提供緩衝空間,她上月已提前向美國倉庫備貨,目前庫存足以支撐兩到三個月銷售,但客製訂單卻變得異常謹慎,上周僅發出一個貨櫃貨物,僅為往常出貨量的三分之一。

相較於張晨的主動防禦,鞋服跨境電商茅鑫則淡定許多。面對川普政府將小額包裹關稅從 30% 驟提至 90%,他說道:「大不了提價,30 美元的鞋子漲個幾十塊,美國消費者未必敏感。」產業潛規則更給他吃下定心丸,因海關申報價值存在操作空間,實際關稅成本未必全額轉嫁。

根據跨國電商服務平台「雨果跨國」上周三 (9 日) 的研究報告,48% 中國賣家持觀望態度,42% 已啟動漲價,超半數漲幅控制在 10%-50%。

上市公司巨星科技更直接表態說:「2019 年 25% 關稅通過漲價消化後,目前 54% 的累積關稅也將採取同樣策略。這種集體行動背後,是跨境電商產業對供應鏈韌性的重新評估,中國對美出口雖佔總額 14.7%,但企業普遍佈局多國市場分散風險。」

關稅傳導機制遠比表面複雜。物流企業子公司負責人文亮解析貿易術語時指出,在船上交貨 (FOB) 模式下,買方承擔海運及關稅成本,這正是多數中國出口商維持利潤的關鍵。但近期出現的完稅後交貨 (DDP) 模式轉換請求正打破這種平衡,美國客戶要求賣方承擔關稅,這種博弈最終會形成新的價格平衡,也就是買方壓價、賣方讓利、共同分擔成本,維繫供應鏈基本運作。

貨運市場的即時反應印證著這種調整。中美航線貨櫃艙位從一艙難求轉為供過於求,大量預訂單被取消。

廣東某貨運代理人透露,有山東同業正批量處理退艙申請,反映美國進口商在消耗現有庫存。這種物流降溫與消費者行為形成共振,紐約華人社區已出現囤貨行為。

宏觀視角下,這場貿易摩擦力暴露出全球供應鏈的深層矛盾。中山大學週方銀教授指出,美國製造業空洞化的根源在於勞動成本劣勢,試圖透過關稅重塑產業格局面臨現實困境,既要維持低廉商品供給,又想重建本土產能,二者本質衝突。

政策博弈背後是也是經濟結構的深層碰撞,白宮將關稅定義為「糾正貿易失衡」的手段,卻迴避美國財政赤字創 200 年第三高紀錄的現實。更諷刺的是,被川普點名威脅的台積電,赴美建廠計畫竟遭遇工人荒。

當矽谷菁英為資產縮水懊惱,深圳華強北的跨境電商從業人員已經開始研究 RCEP 條款。當底特律車廠抱怨供應鏈中斷時,長三角的新能源車廠正收穫歐洲訂單,這些情形與過往歷史經驗都顯示,關稅壁壘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