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A股上市公司表態:美關稅衝擊影響有限 多元化佈局建構抗風險能力

美國政府上周對中國宣布對等關稅後,多家滬指上市公司透過投資人互動平台、官方公告等管道密集發聲,明確表示此次關稅政策對企業實際經營影響有限,並指已透過全球化策略調整、供應鏈優化及市場多元化等手段有效化解風險。
在食品飲料領域,龍頭企業透過深度本土化佈局構築起堅實防線。東鵬飲料 (605499-CN) 表示,核心原物料採購及生產基地已實現完全國內供應,PET 瓶、紙箱等包裝材料國產化率亦達 100%,且自建智慧化工廠和數位化供應鏈體系,關鍵生產設備的國產替代率接近 100%。
東鵬飲料相關負責人說:「從原物料到成品的全鏈條自主可控,使得本次美國關稅政策對我們毫無影響。」
鋼鐵業方面,中國鋼鐵業對美出口依賴度較低,疊加政策預判與產能調整,整體影響微乎其微。
某滬指上市鋼企說:「中國對美鋼材年出口量本就有限,且近年來國內鋼鐵業持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區間。」
該企業指出,美國加徵關稅更多是象徵性舉措,國內鋼企早已優化潛在衝擊結構、拓展新興市場(如東南亞、中東)等方式優化。
分析師表示,目前中國國內鋼鐵產能主要服務內需,出口市場多元化策略降低了單一區域政策變動的敏感度。
在通訊及消費性電子領域,中國龍頭企業已憑藉全球化生產佈局顯著降低關稅衝擊。
移遠通信 (603236-CN) 表示,去年公司對美直接出口收入僅佔營收的極低比例,且核心客戶群分佈於歐洲、亞太等地區,因此本輪關稅政策未對其業務造成實質影響。
華勤技術 (603296-CN) 則透過「全球化多元產品矩陣」分散風險,海外業務收入佔比約 50%,但直接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僅佔 10% 左右。
對於美國汽車關稅的威脅,中國車廠採取主動避險策略,降低對美出口比重。部分新能源車廠加速佈局海外本地化生產,透過獨資或合資建廠規避貿易壁壘,進一步鞏固全球市佔率。
某主要車廠透露,自去年下半年起,公司已逐步縮減美國市場出口規模,並將資源向歐洲、中東及新興市場傾斜。 「經過前期調整,美國市場在整體出口中的佔比已顯著下降,本次關稅政策對業務的直接影響有限。」
半導體產業方面,由於既有貿易規則與中國反制措施的雙重作用,實際影響趨於中性。根據中美貿易協定,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品長期徵收 301 條款的 50% 關稅而中國本周四 (10 日) 起也將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 34% 關稅。
某中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說,「雙方關稅政策形成對沖效應,企業在定價和市場份額上的調整空間較大」,並稱中國半導體產業鏈近年加速自主可控進程,部分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進一步降低了對美依賴。
中國出版商則因業務高度內向化而幾乎未受美國關稅政策波及。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出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自然具備抗外部風險能力,政策調整難以撼動基本盤。
儘管美國加徵關稅帶來局部陣痛,但多數企業對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
分析師指出,中國企業的韌性不僅體現在短期應對措施上,更在於長期形成的完整產業鏈與持續創新能力,這將成為應對外部挑戰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