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搜:

熱門行情

最近搜尋

全部刪除

〈工業技術與資訊〉借疫使力打造臺灣特色產業生態鏈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臺灣應善用數位轉型,進一步打造具有臺灣特色的強韌產業生態鏈,成為與國際共創共榮,不可或缺的關鍵夥伴。(圖: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臺灣應善用數位轉型,進一步打造具有臺灣特色的強韌產業生態鏈,成為與國際共創共榮,不可或缺的關鍵夥伴。(圖: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撰文/張玉圓

各國陸續爆發第二波新冠疫情、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美中科技戰,都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挑戰。工研院日前以「後疫轉型.數位突圍」為主題,探討探討臺灣如何「借疫使力」,創造後疫零接觸經濟商機、美中科技分流新方向、生活型態劇變,及數位轉型與數位商業創新等議題。

時序進入冬季,新冠肺炎在歐洲、印度、巴西、拉丁美洲爆發第二波疫情,好不容易回穩的全球經濟又出現變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測,2020 年全球 GDP 將萎縮 4.4%,到 2021 年雖有反彈,但全球失業率將倍增至 10%。

疫情何時才能緩解?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預估,最快明年第二季、最慢恐將遲至 2023 年底。目前全球主要產業仍未脫離困境,從餐飲、零售、電信、醫療、軟體服務、到汽車業等,全數陷入負成長;僅 5G、宅經濟、零接觸(遠距)產品及服務相對抗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戈平納斯(Gita Gopinath)指出,「全球經濟要走出這場疫情,過程恐將相當漫長、顛簸不平。」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古里亞(Angel Gurria)也警告,「經濟的恢復還需要時間,可能是 U 型復甦,而非 V 型反轉。」

為了挽救經濟,各國紛紛端出對應政策,例如美國的《振興經濟方案》投入 1 兆美元來穩定市場;歐盟《下世代歐盟》計畫撥款 7,500 億歐元,聚焦綠色新政和數位轉型;中國大陸《新基建》計畫至 2025 年將注資 10 兆人民幣在七大領域;日本及韓國分別針對中小企業提供補貼並扶植數位/綠色經濟。

製造業正成長 數位轉型與人才競爭是挑戰

相形之下,臺灣因為抗疫成功,2020 年內需經濟持穩,彌補了國際需求的衰退,整體經濟表現不俗;根據工研院最新發布的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2021 年臺灣製造業產值將可成長 4.75%,來到 19.68 兆元。其中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工業、民生工業等四大業分別有 2.50%~9.35% 不等的成長。

展望樂觀的同時,國內製造業也面臨兩項挑戰:一是疫情加速新興科技普及,國內製造業必須活用數位科技來優化營運,實現智慧經濟;二是美中貿易與科技戰若持續,將牽動科技人才的競爭,人才政策須提前布局。

至於在疫情未見好轉前,為避免跨國製造的斷鏈風險及封城導致的停工,同時因應消費行為的快速變動,工研院也建議,製造業必須轉型走向「分散式的適地生產及多元供應」、「智慧化分析與決策」、「客製化體驗與服務」。具體作法包括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以數位科技重新打造生產流程,運用 AI 數據分析達成智慧製造。

美國大選底定 臺灣應藉優勢彈性布局

疫情衝擊之外,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後的國際新情勢,也牽動臺灣的產業發展。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認為,短期內美國聯邦政策的改變機會不大,美國利益優先是兩大政黨的共識。

他分析,在疫情發生前,國際上已有兩大趨勢,至今依然受到重視:一是因各國國內經濟壓力,促成世界貿易組織(WTO)區域經濟概念轉為在地化,以美國而言就是積極「振興製造業」,推動美國製造及向美國採購等政策;二是數位科技及工業 4.0 在各國持續發展,美國將全力捍衛其「先進科技主導權」,包括 AI 人工智慧、5G 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等。

隨著美國大選底定,美中科技與經貿戰將有不同的情境演變,國內產業可順應時勢,保持彈性布局,一方面加入美國生態系、面向全球市場,發揮臺灣在高階製造的優勢,扮演可信賴的合作夥伴;一方面積極打造臺灣原創技術、發展適用於不同系統的基礎技術方案,同時力求與美中以外的國家深化夥伴關係,擴大國際布局。

疫後新常態興起 產業應加速數位轉型

2020 年以疫情拉開序幕,在美國總統大選劃下句點,展望變化多端的 2021 年,產業將何去何從?工研院日前舉辦「眺望 2021 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針對後疫時代的產業經濟、生活型態、數位轉型進行綜合分析,提出以「借力數位科技、打造臺灣特色的強韌產業生態鏈」為主軸的宏觀政策建言,以及產業應對方案。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鍾俊元指出,疫情已經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也催化出遠距需求。疫後 4 項新常態,將引發一場全方位的產業革命,同時也催生了全新商機。

第一項新常態是「群聚意願降低、零接觸經濟興起」,在社交距離與減少外出下,運動品牌 Nike 順勢推出線上運動平台,提供 185 項有氧、瑜珈等網路課程;服飾品牌 H&M 也祭出線上試穿服務,以虛擬科技提升消費者體驗。

第二是「社交互動方式改變、重視公共衛生福祉」,公共場所的人流管制,帶動監控攝影機及相關軟硬體商機;公衛需求下,接觸史追蹤、隔離檢疫 APP 等軟體服務,也應運而生。
第三,「網路訂購、實體店取貨或宅配興起」,影響所及,餐飲外送平台大行其道;因疫情需隔離者,則可透過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進行無人化遞送。

第四項新常態為「遠距作業,工作與生活混搭」,像是線上遠距診療、居家上班的視訊產品、管理工具,以及資安服務,都是應運而生的商機。

亞太地區中小企業的數位化成熟度。(資料來源/IDC & CISCO 2020)
亞太地區中小企業的數位化成熟度。(資料來源/IDC & CISCO 2020)
數位轉型有助生產力及整體經濟

因應疫後新常態,產業也展現出新風貌。在全球經濟的「新生存之戰」中,勝出的關鍵字就是「數位轉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陳嘉茹指出,後疫時代,存在廣大的數位轉型新藍海,正待臺灣廠商投入。

「數位轉型的核心精神,在於運用數位科技顛覆市場並擘畫商業策略,創造新價值與新服務,」陳嘉茹建議,廠商應把握數位轉型的五大構面:在營運上運用新科技、在組織內注入數位基因、在行銷上串連多元數位管道、在客戶體驗上創新深化、在供應鏈網絡導入數位科技,帶動上下游生態系共贏。

然而,根據研調機構 IDC 與思科(CISCO)的調查,臺灣「2020 年亞太地區中小企業數位化成熟度」中排名第七(低於第一的新加坡及第六的南韓),顯示我們的數位轉型腳步稍微落後。陳嘉茹指出,若能推動以「創造新價值」為核心的數位轉型,不僅有助個別企業切入國際供應鏈並提高生產力,同時也可帶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

新冠疫情迫使數位轉型的進程加速,不過,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企業能否掌握自身體質和目標,找到最具成本效益的轉型方案,同時也可嘗試與數位新創企業合作。

業種與規模 數位轉型取徑各異

以製造業為例,工研院提出三大策略建議:一是公私協力,打造「智慧臺灣」,運用新興科技,促進跨業跨域融合,推動「地方特色產業」;二是打造強韌產業生態鏈,成為全球關鍵夥伴,善用臺灣高敏捷短鏈生產、高附加價值、高韌性及高韌命的優勢。三是善用臺美產業互補性,推動雙邊合作,美國的先進科技如生物科技、人工智慧,可與臺灣的高階製造結合,由政府搭建平台,促成兩國產學研緊密互動。

而不同規模的企業投入轉型的路徑也不盡相同:大型領導企業可自行發展創新轉型模式,成熟後與生態圈成員分享,打造互惠共贏的有機協作網絡;中型企業則可槓桿運用各界資源,例如政府部門、新創力量、同業學習等,達成未來 3 到 5 年的差異化價值轉型;小微企業則可善用既有數位平台及工具,尋求最直接的客戶接觸管道。

疫情影響,加上美中貿易與科技戰的紛擾,臺灣在資本、人才、數位轉型等各面向都面臨重大挑戰,然而疫後生活新常態,催化了消費新需求,也打造出產業新風貌。工研院認為,臺灣若能善用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打造具有臺灣特色的強韌產業生態鏈(Resilient Industry Ecochain),就能成為與國際共創共榮,不可或缺的關鍵夥伴。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7 期 2020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貼文

left arrow
right arrow